正文 第26章 逃避危難投奔吳國(1 / 3)

明智的國君,賢能的將帥,能用智慧高超的人充當間諜,就一定能建樹大功。——孫武

在即將走進40歲的時候,孫武的人生發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轉折,就在這一年,他逃出了齊國,去了吳國,開始了自己新的人生軌跡。

作為貴族子弟,天天生活在錦衣玉食中的孫武,為什麼會離開齊國,逃到南方的小國呢?這要從齊國的內部爭鬥說起。

春秋中後期,齊、晉、宋、秦、楚等大國爭做霸主的同時,各國政權內部也發生著急劇變化,以下犯上、弑君篡位的事件層出不窮,私門與公室明爭暗鬥,卿大夫之間的勢力也相互消長。

鬥爭的結果,就是一些卿大夫代替了公室而掌握了政權。孫武5歲時,齊莊公被他最寵信的大臣崔杼殺死。

崔杼另立靈公兒子杵臼做君主,就是齊景公。齊景公任崔杼為左相,慶封為右相。

後來因為慶封與崔杼有矛盾,乘內亂的時機,把崔杼全家滿門抄斬,逼得崔杼自殺身亡。從此,慶封專權,日益驕橫,引起田、鮑、高、欒四族的不滿。

田、鮑、高、欒四大家又聯合起來,暗中商議共同對付慶家,他們一方麵挑撥大夫與慶氏的關係,一方麵伺機向慶氏發動進攻。

當時孫武祖父的祖父田文子已看出齊國必有內亂,就囑咐自己的兒子田桓子注意當時的形勢發展,做事要小心謹慎。

公元前545年,齊國大夫王何、盧蒲癸等人乘慶封去萊地即今山東昌邑縣東南打獵時,向慶封的兒子慶舍發起了進攻。

最終的結果是田、鮑、高、欒四族解除了慶氏的武裝,並在太廟裏將慶舍殺死。

慶封在歸途中聽到變故,急忙帶兵攻打臨淄城。攻西門沒有攻下,從北門攻入城中。

當慶封進攻內宮的時候,遭到田、鮑氏的頑強抵抗。慶封見大勢已去,隻好帶兵奔魯,不久,齊國派人申斥魯國收留慶封,他隻好逃到吳國去了。田、鮑、高、欒四族取得勝利。

慶氏被滅之後,田氏勢力得到了較快發展,他們采取施恩受惠的手段,與公室展開爭奪民眾的鬥爭。特別是田桓子及其後代子孫采用厚施薄斂的方法,暗中對人民施恩惠,收買民心。田氏的力量很快壯大起來。

公元前532年夏天,田、鮑、高、欒四族內部又起了戰爭。結果田、鮑氏聯合打敗了高、欒氏。欒施、高強見大勢已去,逃到魯國去了。

田、鮑氏瓜分了欒、高氏的田產。後來,他們聽從晏嬰的建議,把其中一部分家產獻給了景公。齊景公也不敢全部收下,賜給田桓子食采地莒邑旁邊的土地作為采邑。

田桓子為表示自己沒有貪心,堅決推辭掉了。齊景公的母親穆孟姬請求把高唐的土地賜給了田桓子,從此田氏的勢力日益強大。同時,遭受高氏、欒氏排擠打擊的貴族隻好從原來的一些舊貴族那裏分得利益,從而有效分化了守舊勢力。

齊國就是這樣,自孫武出生後,族亂不斷,卿大夫之間接二連三地鬧著亂子。公室腐敗,卿大夫弄權,階級矛盾激化,這些在孫武的腦海中都留下了深深的陰影。

因此,孫武從小就對齊國的這種內部鬥爭比較反感,隻是自己的家庭都在齊國,一時也不能到那裏去。雖然他的潛意識裏有去國外闖蕩的想法,要是沒有出現直接的促成因素,恐怕孫武還會一直在齊國待下去。

然後不幸最終還是發生了,也許這對於孫武來說,正是另一種幸運,因為這件事情直接導致孫武不得不到其他國家發展了。

在齊景公的時候,齊國一度出現過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麵。齊景公,名杵臼,是齊國第二十五代國君。齊景公在位58年,是齊國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國君。

齊景公在位之初,曾經有過雄心壯誌,希望有朝一日也像先祖桓公一樣成為天下霸主,恢複齊國的霸主地位。

在賢相晏嬰的輔佐下,齊景公采取了省刑罰,薄賦斂,鼓勵、保護工商業和農業生產,以及開倉賑貧、賑災等一係列恤民、愛民政策,受到了民眾的歡迎,一時朝野上下頗有些重振桓公偉業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