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說保持黨的先進性關係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全局?
先進性問題,從來就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前提,是黨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的根本條件。正是基於對黨的先進性問題極端重要性的認識,馬克思主義政黨曆來高度重視堅持黨的先進性。黨的建設的根本目的就在於堅持黨的先進性。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黨在中國執政,是曆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進一步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8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程,就是保持和體現黨的先進性的曆程。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關係黨執政能力的提高,關係黨執政地位的鞏固,關係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振興。
首先,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賴以生存的內在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政黨作為一定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的政治組織,它一經成立,為了能夠起到團結和凝聚本階級群眾朝著一個統一目標共同奮鬥之目的,必須能夠代表本階級的利益,為本階級實現和維護自己的利益指明方向和道路。這就要求政黨必須具有先進性。隻有在內在本質上集中本階級優點的同時保持對本階級群眾的先進性,政黨才能從全局上和戰略上為本階級群眾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才能真正代表本階級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本階級群眾的認可和支持。
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地位和所處的環境對堅持黨的先進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黨所處的地位看,執政之前,馬克思主義政黨處於非執政黨的位置,而且多數處於非法狀態,這種地位對黨的先進性的要求相對較低。那時黨隻對一部分社會成員(以工人階級為代表的人民群眾)負有責任,而且這部分社會成員對黨的要求也不高。隻要黨在其領導的人民革命鬥爭中站在前列並取得勝利,黨就可以充分展示自身的先進性,就可以實現人民群眾對黨的先進性的要求。但是在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之後,上述狀況就有了變化。黨作為全國惟一的執政黨對社會肩負的責任大大增加。它必須兌現執政前對以工人階級為代表的人民群眾的利益承諾,人民群眾也因為黨執掌政權大大提高了對黨的要求。黨還要其他社會成員肩負著責任,需要滿足方方麵麵利益訴求,協調和處理方方麵麵的複雜關係。從黨麵臨的環境看,由於國際範圍內兩種製度和兩種意識形態的長期對立,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所領導的國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處於相對弱勢這樣一種狀況,要求黨必須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領導國家不斷壯大綜合國力。無論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還是文化建設都是非常大的學問,都比過去領導的革命鬥爭要困難和複雜得多,這對黨實現先進性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在執政條件下堅持黨的先進性遇到了新情況。表現在,其一,執政之前,馬克思主義政黨處在嚴酷的階級鬥爭環境之中,巨大的生存壓力使黨自覺地堅持黨的先進性,惟有如此才有可能領導人民取得革命鬥爭的勝利,從而保證黨自身的生存。但在執政以後,過去那種隨時存在的生存壓力沒有了,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可以通過上升為國家的法律得到強製執行,這使黨堅持自身先進性的動力明顯不如從前,黨內會有一些人喪失了保持先進性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其二,執政之前,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革命理論的指引下,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如何實現自身的先進性,認識是比較清楚的,黨在領導廣大人民反對反動階級的革命鬥爭中必須始終站在最前列並努力獲得鬥爭的勝利。執政以後,由於缺乏執政經驗以及相應的理論指導,認識遠不如過去清晰,比較容易陷入迷途。這些問題都容易削弱馬克思主義政黨自身生存的內在基礎。
其次,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實施領導的根本前提
政黨作為一定階級和社會集團的代言人,其存在曆來與領導活動緊密相連。工人階級的事業是空前偉大的事業,這項事業的最終完成有賴於一個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政黨的領導和指引。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誕生,從根本上來講,正是適應這種需要的必然結果。對工人階級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實施領導,帶領他們為自身的利益而奮鬥,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主要職責,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存在的主要價值所在。但領導是反映領導者和被領導者關係的範疇。成功的領導活動對領導者有較高的要求:領導者必須對被領導者在先進性方麵保持相對優勢地位,這是領導者獲得領導資格的前提條件;領導者必須維護和代表被領導者的根本利益,隻有這樣,領導者的領導資格及其所從事的領導活動才有可能獲得被領導者的認可和接受。而維護和代表被領導者的根本利益,從長遠和根本上來看,最終也取決於領導者的先進性。一個不能站在時代前列的領導者決然不能維護和代表被領導者的根本利益。這說明,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是它對人民群眾實施領導的根本前提。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之前的曆史表明,馬克思主義政黨正是依靠自身的先進性成功地實施了對人民群眾的領導,帶領人民群眾取得了革命鬥爭的勝利。
執政條件下黨的領導與革命時期黨的領導有很大的不同。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黨的領導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黨對人民群眾的領導由過去那種單一的、直接的領導方式向多層次、間接的領導方式過渡。比較突出的就是黨的領導較多地通過政權的力量表現出來,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可以上升為國家的法律,通過強製的手段得到執行,黨的先進性在黨的領導過程中所具有的前提作用似乎不如過去那麼明顯了。但問題恰恰是,黨的先進性依然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實施領導的根本前提。這是因為:黨雖然掌握了政權,但黨的實質依然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曆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曆史任務的一種工具”〔《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頁。〕,這就決定了黨對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就是正確地給人民群眾指出鬥爭的方向,幫助人民群眾自己動手,爭取和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也決定了“它之所以成為先進部隊,它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群眾,正因為,而且僅僅因為,它是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的服務者,它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誌,並且努力幫助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和意誌而鬥爭。”〔《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頁。〕決定了“黨沒有超乎人民群眾之上的權力”,“黨沒有向人民群眾實行恩賜、包辦、強迫命令的權力”,“黨沒有在人民群眾頭上稱王稱霸的權力”。〔《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頁。〕這些也最終決定了黨要實行對人民群眾的領導,還得靠黨的先進性。同時,在執政條件下,黨的領導本質沒有變。“在剝削製度的曆史上,執政的人都是把自己變成壓迫人民的統治者,共產黨人和他們的根本區別之一,就在於無論擔負多麼重要的領導職務,都決不能從人民的公仆變為騎在人民頭上的老爺,變為壓迫人民的統治者。”〔《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78頁。〕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本質決定了黨的領導方法決不是統治階級的統治術。領導和統治,盡管都是一種社會現象,都起著社會控製和協調作用,但具有本質的區別。領導是社會協作和分工的產物,而統治卻是階級對立和壓迫的產物。領導具有不同於統治的本質特征。一是領導的基礎是共同利益,而統治則基於利益的對立。恩格斯說過:統治階級一旦掌握政權就犧牲勞動階級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並把對社會的領導變成對群眾的加緊剝削。而共產黨人無論奪取政權前後都是人民的領導者,隻是對被推翻的剝削階級來說,是統治者。二是領導目標出於被領導者的利益,而統治目標隻出於統治者自身的利益和意誌。三是領導的實現從根本上說是基於被領導者的意誌和願望,同時由於領導者做出符合被領導者意誌和願望的努力。而統治的實現則從來是憑借統治者的意誌和力量,是違背被統治者意願的強加。四是領導的基本手段是啟發、指導和組織,而統治的基本手段是強製。五是領導的評價尺度是最大多數被領導者的利益滿足和覺悟,而統治的評價尺度卻是統治者的利益滿足和被統治者的順從。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區別於其他統治階級的領導本質,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不是建立在自己掌握的權力之上,而是基於自身的先進性。黨的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實施領導的全部理由。
(三)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自身建設的邏輯歸宿
堅持黨的先進性,這是黨的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它直接決定和影響著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麵。黨的自身建設的直接目的就是保持和實現黨的先進性。在執政的條件下,黨的先進性,十分精當地表達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所固有的本質屬性,準確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的科學內涵。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一切活動的根本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誌,因而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理論的核心問題。隻有始終瞄準黨的先進性,黨的建設才有正確和明確的方向,才會有持久的動力,才會有良好的效果。
首先,隻有以堅持黨的先進性為目標,執政黨建設才會有正確和明確的方向。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這種先進性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加強自身各個方麵的建設才發展起來的。黨隻有通過各個方麵的建設,不斷地豐富和創新自己的內容、形式和方式,才能根據時代的要求不斷為黨的肌體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使黨始終站在時代前列,永遠堅持自身的先進性。黨的建設實踐和黨的先進性之間的這種手段和目的的關係,決定了堅持黨的先進性是黨的建設的方向和目標。離開了黨的先進性,黨的自身建設就失去了前進的航標,就失去了它應該具有的全部價值。在執政條件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表現為,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建設隻有牢牢把握住這些要求,才不會偏離正確的軌道,才會有明確的方向。
其次,隻有以堅持黨的先進性為目標,執政黨建設才會擁有持久的動力。曆史唯物主義認為,需要是社會發展的終極動力。從根本上來講,馬克思主義政黨自身建設的動力來源於時代發展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功能所提出的不斷變化的要求。由於時代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時代對黨的先進性的要求也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著,這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不斷地通過加強自身的建設來滿足這種不斷變化的要求,黨的建設就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持久的動力。相反,如果黨在時代的要求麵前喪失了與時俱進的能力,甚至與時代的要求背道而馳,那麼,黨的建設就會失去應有的意義,也必然喪失前進的動力。在執政之前,馬克思主義政黨之所以高度重視自身建設,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承擔起領導革命鬥爭並取得勝利的功能,不具備這種功能,黨就沒有存在的任何價值。而要擁有這樣的功能,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具備當時時代所要求的先進性,而這種先進性隻能通過加強自身的建設來獲得。黨的建設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實踐的動力。在執政條件下,道理是一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取得政權後,由自身的職能和所處的執政環境所決定,必須始終做到“三個代表”,這是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政黨合法性的基礎。而要達到這種要求,黨必須不斷地加強和改進自身的建設,執政黨建設的動力由此而來。
最後,隻有以堅持黨的先進性為目標,執政黨建設才會取得應有的成效。黨的建設的目標和黨的建設的成效的關係是,黨的建設沿著正確的目標前進才會有實實在在的效果。離開了正確的軌道,黨的建設實踐就會做無用功,就會失去積極意義。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所闡述的黨的建設的重要規律——密切聯係黨的政治路線加強黨的建設,就深刻揭示了黨建目標與黨建成效的關係。黨的政治路線作為黨在一定曆史階段確定的總目標和總任務,之所以這樣密切地與整個黨的事業尤其是黨的建設相聯係,甚至決定著黨的整個事業的命運,首先是因為黨的政治路線是黨對時代要求的曆史回應。正確的政治路線體現了黨對時代要求的積極而正確的回應,是黨的先進性的重要體現。馬克思主義政黨圍繞著這樣的政治路線加強黨的建設,黨就能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不斷取得勝利,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製度建設就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反之,黨的事業就會遭受損失,黨的各個方麵的建設就會誤入歧途,與黨的先進性對它的要求背道而馳。今天,在執政條件下,特別是在執政環境發生變化的條件下,必須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加強黨的建設,黨的各項事業才會取得應有的成效,就是因為“三個代表”是新時期黨的先進性的集中體現。
2、為什麼說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是堅持黨的先進性的重要體現?
黨的先進性要通過黨員的先進性來體現。中國共產黨已經擁有6800多萬黨員。當前,我們正處在新的曆史時期,黨所處的環境、黨所肩負的任務、黨員隊伍的狀況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新的形勢和任務,對於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共產黨員的先進性隻有努力適應這些要求,才能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堅持黨的先進性。
黨的先進性決定了共產黨員應當而且也必須保持先進性。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是指黨員個體和黨員群體以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世界為前提,以掌握的科學知識和技能為載體,以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為標誌的行為特征。隻有廣大黨員具備先進性,整個黨的先進性才會有堅實的基礎。隻有全體黨員的先進性充分體現和發揮出來,黨的先進性才能有可靠的根基和保證。
第一,黨員隊伍是黨的組織細胞和黨內生活的主體。黨是由不同領域、不同戰線的黨員按照一定的思想原則和組織製度組織起來的有機整體,黨員是黨的組織的細胞和黨內生活的主體。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要通過全體黨員去貫徹執行,黨的所有工作任務要依靠廣大黨員去完成,黨的優良作風要通過黨員的行為來體現,正如劉少奇所指出的,我們要建設一個最好的黨!要達到這個目的,固然需要我們各方麵的努力,需要中央與各級領導機關正確的領導,但是最基本的還需要我們有很多很好的黨員。”“隻有我們多數黨員努力工作,努力學習,努力提高與增進自己的品質,努力前進,才能建設一個好的黨。鄧小平指出:我們這個黨要恢複優良的傳統和作風,有一個黨員要合格的問題。對黨員的要求一定要嚴格。一個黨員在按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入黨時一般來說是合格的,但這並不能保證他永遠合格,永遠保持先進性。黨員隊伍建設,尤其是保持黨員先進性的教育,其重要功能和作用就是要全麵提高黨員素質,增強黨員的黨性觀念,使黨員始終保持自身的先進性,從而使整個黨始終保持先進性。
第二,黨員隊伍是密切黨群關係的重要途徑。我們黨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係的方式很多,黨的各級組織及其領導幹部就是密切黨群關係的關鍵性因素。但是,能夠最經常地、最直接地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係的則是基層黨組織中的、生活在人民群眾中間的廣大黨員。正是他們發揮了自己的先鋒模範作用,才成為黨緊密聯係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人民群眾也正是以這些黨員與自己的聯係是否密切來觀察和判斷黨對自己的態度,並以此來決定是否接受黨的領導。因此,必須加強黨員隊伍建設,使黨員牢固樹立群眾觀點,緊緊依靠群眾,密切聯係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代表群眾利益,同群眾打成一片。正如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共產黨員首先是各級領導幹部,都要努力運用說服教育、示範引導和提供服務等方法,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團結和帶領群眾不斷前進。反之,如果自視優越於群眾,高明於群眾,特殊於群眾,不願做或不會做群眾工作,就必然降低黨在群眾中的地位和威信,損害黨在群眾中的形象,削弱黨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