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哪個孩子,在正式入園之前,媽媽們都會忙前忙後。可是,最終的結果卻是因人而異的。那麼,究竟怎樣準備,才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呢?

幼兒園,老師不可能像媽媽一樣事無巨細地照顧到每個孩子,不可能滿足所有孩子的要求,因此孩子需要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如果打算將自己的孩子送入幼兒園,從現在開始,媽媽就要對孩子做好下麵的這些訓練了:學會自己食用固體食物、會用勺子吃飯、會用水杯自己喝水、能說出要大小便、能獨自睡覺等。

進入幼兒園的初期,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會陷入深深的焦慮中,有的孩子會表現得格外嚴重。下麵四類孩子的媽媽,做入園準備工作時,需要多下些功夫:

包辦。媽媽對孩子的事情包辦太多,孩子就失去了自我鍛煉的機會,基本生活技能會比較弱。麵對幼兒園相對獨立的生活,他們會感到孤立無助。

溺愛。有些媽媽特別溺愛自己的孩子,一般來說,這種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都特別強,如果在玩耍的時候爭不到玩具,會充滿挫敗感。

過分限製。有些媽媽過分限製孩子與外界的接觸,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得不到鍛煉,遇到困難時,孩子不敢向老師、同伴尋求幫助。

對幼兒園概念理解有誤。有的媽媽對孩子說:“幼兒園是個大型遊樂常”當孩子發現現實與想象有距離時,往往會很失望。有的媽媽經常會拿幼兒園嚇唬孩子,這樣會使孩子在潛意識裏對幼兒園產生敵意,會加重孩子的焦慮。

每個孩子都各具特點,因此,媽媽在給孩子選擇幼兒園的時候,不能千篇一律地給孩子做準備。為了孩子未來的生活和發展,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來做出不同的準備。

孩子上幼兒園,媽媽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能否適應新環境,因此,他們往往會做很多的準備工作。可是,究竟要做哪些準備呢?在《寶貝入園,媽媽要做的88個準備》這本書中,我們選取了媽媽們最關心的88個問題,給媽媽提供了直觀、有效的方法和建議。相信,媽媽們參考了這本書,一定能夠讓孩子更快、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對於孩子來說,入園是人生中的一個新起點,是孩子的另一個“斷奶期”,不管是孩子,還是媽媽,都要經曆一個複雜的心路曆程。媽媽們隻要提前協助孩子做好入園準備,相信孩子們是會很快適應幼兒園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