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堅因賜姓地是在今河南省,故林姓最早的起源地應在今河南省境內。自林堅食邑博陵(今河北安平縣)後,子孫世襲其爵,多為大夫。
春秋時,林氏由於官職調遷或避亂隱居,散居周、魯、齊、衛等地。
戰國時期,趙國宰相林皋,居九門(今河北省槁城縣西北),生有九子,時稱“九龍之父”、“十德之門”,因趙王嫉才欲害,林皋父子攜帶族人,遷徙於西河避難。秦滅趙後,這一支林姓又遷徙到齊、鄒二郡(今山東淄博)。西漢初,林皋四世孫林摯,被封為千產侯,食邑千產。
漢景帝時分鄒郡之地置濟南郡,遂為濟南林氏。
至晉代南遷發展,有林堅八十一世孫林穎,生有二子:懋、祿。長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次子林祿任晉安(今屬福建)太守,後被晉明帝封為晉安郡主,居住在侯官縣都西裏。林祿的子孫頗多,後都散居於福建各地,以莆田為盛,成為林氏又一支著名的望族。其後子孫遍及福建、廣東、海南、江西、浙江、台灣等地。同時,早在漢代就有林堅的五十一世孫遷居四川。周平王之子的一支林姓最早繁衍於河南及山西省境的黃河一帶。後與林堅一支林姓,在秦、漢之際經陝西遷入甘肅隴西一帶,並逐漸成為當地一大望族。總之,秦、漢之際,林氏家族的子孫主要散居於北方的山西、河南、山東、陝西、甘肅等地。以山東的林氏繁衍最為旺盛。
至晉室南渡之時,中原士族也因‘永嘉之亂’大舉南遷,林氏也隨之南遷至江蘇的下邳一帶,後再南遷至福建。至唐宋之際,林姓族人已遍及我國的南方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東、江西、四川等地。明、清以後,便廣播於全國各地。
周朝時期的遷徙
自公元前1046年,姬發(周武王)滅商立周,至公元前256年贏稷(秦昭王)滅周立秦,前後曆經790年。林姓在這個時期傳衍了30多代。因周代大小諸侯國多次發生動亂,宗室貴族以及黎民百姓四處外竄逃生。林姓族裔也是如此,不囿於最初發祥地博陵,而在今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等地都有他們遷徙的足跡,在動亂中繁衍發展。
據史書記載,西周末年林萇和林材等人在周王朝宮廷中擔任官職,隨著國都東移,由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之東南)遷至洛陽(今屬河南省)落戶。至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紛封國自立,彼此征戰時時發生。林姓族人當時在趙國、魯國和齊國等諸侯國都有顯山露水的不俗表現。
自林堅起至林芳(林堅的38世孫)的世係傳承依次是:林堅、林載、林磋、林虎、林光、林相、林玄、林鳳、林翊、林萇、林材、林考、林回、林貞、林英、林乾、林保、林雋、林宏、林類、林繇、林既、林雍、林敏、林楚、林放、林通、林不狃、林欣、林儀、林撫、林鸞、林世元、林伯、林皋、林宣、林微、林芳。其中明確注明居博陵邑者有林堅至林相;明確注明居齊國者有林材、林回、林貞、林英、林宏和林類;明確注明居魯國者有林雍至林皋。林皋又由魯國移居趙國。其子林宣等人、其孫林微等人也在趙國建寓。
林堅的20世孫林類據說活了一百多歲(據《列子》一書,孔子適衛“望林類於野”,當時林類已“年百歲”),晚年不是住在齊國,而是住在衛國(今河南濮陽一帶)的。林堅的31世孫林撫在衛國任司馬之職,也居住於衛國。而遷至秦國都城鹹陽(即今陝西省鹹陽市)居住者有林微、林芳、林瑋、林韶和林稚等人。
據司馬遷所著《史記》中記載:自秦公子印與魏國發生戰爭那年(公元前331年)起至周朝初亡的76年間,秦國屠殺或擄去的六國(魏、韓、楚、趙、燕、齊)民眾竟達139.8萬人。公元前306年,贏稷在秦國即國君之位,不久即平定了內亂並強化王權專製,繼續執行窮兵黷武、擴張勢力範圍的政策。公元前256年,秦國派兵攻西周。西周君王頓首伏罪,盡獻其邑36城。七年後,秦國又攻滅東周,周王朝自此全亡。此後秦國連續擊破趙、楚、齊、魏、韓、燕的六國“合縱”勢力,奪取大片戰略要地。秦昭王嬴稷還開辟了黔中(今湖南沅陵之西)、巫郡(今四川巫山一帶)、南陽(今河南南陽附近)、上黨(今山西長治周圍)等郡,與六國相比,秦國軍政實際控製力量已形成了明顯的優勢,為後來秦國打敗其他所有諸侯國、實現全中國統一局麵奠定了必要的基礎。秦昭王死後,依次由孝文王嬴柱、莊襄王嬴子楚和贏政繼承王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正式完成中國的統一。趙國滅亡之後,原居於趙國九門的“九龍堂”林姓望族就遷徙到齊郡鄒縣(址在今山東省境內)。
至西漢之初,分鄒縣之地置濟南郡,故後來統稱“濟南林氏”,其居住中心在今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古平陵城。因此,“濟南”成為繼“西河”之後林姓的第二個重要的發祥地。這一名門望族以“濟南堂”為堂號,以“濟美衣冠承恩寵,南郡呂格世澤長”為堂聯。林堅的50世孫林尊,在漢宣帝時代官至太子太傅,成為“濟南林姓望族”的開基始祖。後來衍分的支派,如廣陵林姓、郯城林姓、平原林姓、下邳林姓、晉安林姓、壽州林姓、光州林姓、三原林姓和隴西林姓等都以林尊為先祖。林堅的42世孫林纂(在漢惠帝時代任職中山郡太守)就已經由齊郡鄒縣遷居於濟南,史書就記他為“濟南人”。其長兄林辟疆(受封為平棘侯)也是“濟南人”。此外,明確記載為“濟南人”的還有林堅的43世孫林別、45世林述和林常觀、46世林良、47世林元昌、48世林車、49世林憑。以上是在“濟南林姓始祖”林尊之先的濟南籍曆史名人。至於林尊之後的濟南籍曆史名人則有林堅的51世孫林高(在漢元帝時代任鎮遠將軍、江州刺史)以及52世林苗(在漢成帝時代任平原太守)和林閭(在漢光武帝時代任徐州刺史,生於濟南,曾經遷居臨邛,漢光武帝中興時出任徐州刺史)。也有史書稱林堅的55世孫林邈(在漢安帝時代任徐州刺史)也是“濟南人”。燕冀地區在秦、漢兩代也是林姓裔孫主要的居住地。林堅的41世孫林摯在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被任命為燕相,封為平棘侯,食邑千戶。當時燕都在薊(今北京市之西南)。林堅的53世孫林鑒在漢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任職燕太守,封為永安伯。當時燕郡治所在今天津市薊縣。林堅的42世孫林纂在漢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任職中山郡太守,居住於中山郡盧奴(今河北省定州市)。林堅的60世孫林丞在漢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任職散騎常侍,爾後調任冀州刺吏,居於冀州常山高邑(今河北省高邑之東)。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林類、林撫等林姓族人徙居於衛國(今河南省濮陽一帶)。他們的後代在秦代繼續留住在此地。居於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的有林熹、林謨、林恂、林就、林橫等林姓裔孫。林熹是林堅的61世孫,在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任職少府卿。林堅的62世孫林謨在漢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職玄菟太守,此後又遷職並州刺史。林恂是林堅的63世孫,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任職鎮南將軍,又先後任太中大夫和鎮遠大將軍,受封為萬年侯。林堅的64世孫林就在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任職諫議大夫。林橫是林堅的65世孫,在漢安帝永寧二年(公元121年)任職諫議大夫。東漢末年,林堅的72世孫林胡任職陳留郡太守,徙居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之東南)。
東漢時代,西河郡址在今山西省離石地區。林堅的68世孫林肇在漢桓帝建和三年(公元149年)任西河郡太守,乃率族進駐西河。秦、漢兩代寓居長安地區(今陝西省西安市一帶)的林姓族人有林治、林亮、林別、林良、林公、林寧、林金、林重、林秉等家族。林治是林堅的40世孫,於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在秦國任治粟內史,掌管穀貨的管理事務,為秦國九卿之一,權勢顯赫。林亮是林治之弟,在秦始皇三十七年任職侍中、安東將軍,與其兄林治一武一文,成為長安林姓望族。林堅的43世孫林別在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任職禦史大夫。林良是林堅46世孫,在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任職少府中郎將。林堅的47世孫林公(字元昌)在漢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任職禦史中丞。林寧是林堅54世孫,在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任職征南將軍。林堅的55世孫林金在王莽攝政的天鳳二年(公元15年)任職建武將軍。林重是林堅56世孫,在天鳳三年任職河南、京兆兩郡太守,也常住長安。林堅的57世孫林秉在王莽攝政的地皇二年(公元21年)任職司隸校尉,後來轉任司徒、天下軍戎大司馬等職。以上林姓家族在文與武兩條戰線上均有出色表現,秦、漢兩代在長安地區可謂聲名彰著,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