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給孩子提供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
現如今,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多個家長圍著一個孩子轉的情況比比皆是。現在的孩子擁有最好的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卻不具備和優越的條件相稱的獨立能力,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1.父母過度重視學習,認為隻有學習是孩子分內的事情
父母隻是主觀地認為,孩子隻有學習好了,將來才能擔大任,給自己爭麵子。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很多孩子直到上了大學,都從來沒有幫媽媽做過一次飯,洗過一次碗。孩子們兩三歲時就應該開始的獨立能力訓練,已經被父母們拋在了腦後。
殊不知,在社會競爭異常激烈、對高素質人才要求迫切的今天,沒有任何生活能力、隻會學習的書蟲隻能遭到無情的淘汰。
作為父母,需要把學習的範圍再擴大一些,讓孩子學習一切應該學習的生存、生活知識,並付諸實踐,這些都是孩子的獨立能力,遠勝過記住了很多死知識。
2.父母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讓孩子處處服從自己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嚴格,使孩子在家長的訓斥和嚴厲的目光下長大。這樣的教養方式可能產生以下幾種結果:要麼就是孩子沒有自己的思想,變得懦弱,凡事都依從父母的決定;要麼就是孩子形成強烈的逆反心理,一旦脫離父母的管教就會覺得自由無比或者遇到嚴格對待自己的人或事抵觸不已。這些都對提高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任何幫助,也不是父母所願意麵對的。
3.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老人對孩子照顧過度
由於孩子的父母要參加工作,在很多家庭裏,孩子往往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老人進行照顧的。由於受舊觀念的束縛和影響,這些老人特別容易溺愛、放縱孩子,孩子無論提什麼要求都盡量想辦法滿足,孩子做出一些不好的行為也不加管束,使孩子變得特別驕橫、懶惰,成了標準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和“小公主”。有的老人生怕孩子碰傷了,難以向孩子的父母交待,便更加嚴格地限製孩子,隻要稍微有點危險的事,都不讓孩子做,使孩子變成了被關在籠子裏的小鳥,溫室中的花朵。這些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產生了非常惡劣的影響。正是在這樣的教育下,很多孩子的依賴性變得特別強,性格也特別懦弱,獨立生活、在困難麵前迎難而上、獨立解決問題更是無從談起。
【案例】
文文跟媽媽到公園裏去玩,碰到了和媽媽一起工作的張阿姨。媽媽因為想和張阿姨聊天,便讓文文自己去找小朋友們玩。文文和幾個小朋友們一起皮球,覺得沒有意思,便和妞妞、麗麗玩起了丟沙包。正在他們玩得高興時,意外出現了:文文丟沙包的時候用力太大,把沙包丟到了公園的花壇裏。妞妞和麗麗讓文文爬到花壇裏把沙包拿出來,文文答應了。文文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了花壇的邊沿,正準備跳下去取沙包時,媽媽突然出現了。她一邊大聲叫著“不行,寶貝,你會摔跤的”,一邊把文文抱了下來。文文取不到沙包,又看到妞妞和麗麗站在旁邊羞他,不由得急哭了。
當孩子麵對問題時,是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還是像故事中的文文媽媽那樣,不由分說地把孩子和問題隔離開,使孩子失去一次鍛煉和成長的機會呢?很多父母估計都很困惑。
實際上,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試著找到一些策略和辦法來解決問題。因此,父母最好不要包辦代替,在孩子並不需要幫助的時候擅自替他們做決定,會使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退化,讓他們遇到問題時變得束手無策。
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隻有在沒有困難的環境下長大才越幸福,因而當孩子想要自己解決問題時就百般阻撓,以及這樣是幫他們掃清障礙,殊不知這沒意思的包辦都是在束縛孩子健康的成長。這是因為,當孩子的身心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具備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條件,如果父母待其處理就等於剝奪了孩子的鍛煉機會,在無意識中扼殺了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和信心。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放開手腳,凡是孩子自己的事,就讓他們獨立去解決。也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時父母可以暗中給予幫助,但絕對不要包辦代替。
孩子是我們的希望和未來,他們終有一天要獨立地麵對生活,獨立地解決一切困難和問題。父母並無法給予孩子一切,但能幫他們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恰恰是孩子們最需要的。
為了消除不良家庭教育對孩子產生的負麵影響,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去培養孩子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1.做一個“懶”父母
當孩子的身心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已經具備自己解決問題的生理和心理條件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應做個“懶”人,凡是孩子自己的事,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比如,當孩子遇到了難題,跑來要求父母幫忙時,父母應當首先判斷孩子是不是真的遇到了自己沒能力解決的事。如果問題不是太嚴重,父母要少插手,可以先引導孩子“你試試自己解決!”。開始也許孩子會做得亂七八糟,但是在亂七八糟的基礎是,孩子會從中汲取經驗,不斷改進,然後做得越來越好。
如果發現孩子確實是遇到了難題,也不必急著幫他解決,而應該指導他通過自己的能力來解決,父母的提示策略指導可以多一些,問題還是應當留給孩子。通過父母的“懶”、鼓勵和教育,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般都會漸漸長進,還可以從中學會包容。
2.創設情境,多讓孩子參加些實踐
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光紙上談兵不行。重要的是讓孩子多些實踐和體驗。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為孩子創設自我解決問題的機會和條件,讓孩子多些鍛煉,多些經曆。比如讓孩子去鄰居家借送東西,請他當小老師,請他整理玩具櫃、書本等,多開展扮家家、商場買賣等遊戲。讓孩子從遊戲和生活中增長應對現實生活的能力。父母都有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那就應該有促使孩子成長的實際行動,要給予孩子提供機會,讓孩子真正的去解決問題。通過這些方式,我們的孩子就會很快長大的。
3.信任孩子,讓孩子大膽嚐試
父母的信任是對孩子最好的鼓舞。在讓孩子鍛煉時,父母應相信孩子的能力,給孩子足夠的機會讓孩子嚐試,不要輕易插手,妨礙孩子在鍛煉中進步和提高。
比如,孩子身體不舒服要請假,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打電話告訴老師。除了事先對孩子進行輔導,不要在孩子打電話的過程中打斷孩子,替孩子講出孩子想說的話。孩子想自己打電話和小朋友聊天,父母應該放心讓孩子行動,而不應該因為怕孩子說話不得體而不讓孩子自己嚐試。
讓孩子獨立處理生活中的衝突
孩子們都是喜歡熱鬧的。看到其他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玩,孩子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湊上去和他們一起玩。但是,幾個孩子湊在一起的時候,又很容易起衝突,你搶了我的玩具,我搶了他的玩具。被搶走玩具的小朋友如果不甘心,又會衝上去往回搶。如果不能很快地妥善解決,不但發生爭吵是常有的事,連打成一團的情況也經常發生。碰到這種情況,父母也許會感到很頭疼:既不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又不能教孩子還手,到底該怎麼辦呢?
【案例】
媽媽帶著4歲的薇薇到公園裏玩,碰見鄰居家的阿姨也帶著2歲半的女兒妮妮到公園散步。因為薇薇和妮妮一向很合得來,兩位媽媽就讓薇薇帶著妮妮去到兒童遊樂場去玩大型玩具。薇薇帶著妮妮滑了一會兒滑梯,覺得不太好玩,就讓妮妮一個人在沙堆旁用沙子搭城堡,自己到離沙堆不遠的地方蕩秋千。誰知,妮妮不喜歡玩沙子,也要蕩秋千。薇薇在秋千上正玩得高興,不願意下來。妮妮便抱住薇薇的腿不讓薇薇玩。薇薇用力掙紮,不小心把妮妮踢倒了,妮妮立刻大哭起來。兩位媽媽聽見妮妮的哭聲趕緊跑過來看是這麼回事。聽清楚事情的原委後,薇薇媽媽命令薇薇從秋千上下來,讓妮妮上去玩。薇薇不樂意,媽媽一把把薇薇扯下來,還厲聲說道:“平時在家怎麼教你的?大的要讓著小的,難道你不知道嗎?還不快給妮妮讓地方!”薇薇哭著跑回了家,決定再也不理媽媽了。
薇薇媽媽的初衷是好的,但解決問題的方式卻大錯特錯。孩子都是天真直率的,當自己有了某種願望的時候,總想盡量進行滿足。當自己的願望和其他小朋友的願望發生矛盾的時候,發生衝突是十分自然的事。孩子們之間產生了衝突,父母往往比孩子更緊張,總是急匆匆地介入,用成人世界的標準和價值觀命令孩子這樣做或那樣做,其實是非常沒有必要的。其實,孩子往往比父母們想象得要懂道理,也完全有能力解決小夥伴們之間發生的各種衝突。隻要父母肯放手,在很多情況下,孩子們會輕而易舉地把已經發生的衝突消除在協商和妥協之中。如果父母貿然幹涉,反而會使問題變得嚴重起來,進而演變成一場真正的“衝突”。
孩子們之間的衝突不但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也是孩子適應社會所必須經曆的鍛煉。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解決矛盾,實現自我成長、走向成熟是非常好的鍛煉機會。隻要沒發生大的危險,父母就不必去幹涉,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比什麼辦法都好。
所以,在適當的時候,父母應該學會做一個“旁觀者”,看著孩子在挫折中找到成功,在生活中得到教育,這比父母們自以為對孩子“周到”、“細致”的照顧,對孩子的好處要多得多。
1.不要貿然出麵,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
解決衝突是一個人的一生中非常有用的本領,也是鍛煉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好機會。如果孩子能夠自己解決生活中所麵臨的各種衝突,說明孩子已經具備了很強的應變能力和社會適應性。這樣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很強的獨立生活能力,即使離開了父母的嗬護,也會運用能力和智慧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好。所以,父母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的時候,不要先想著怎樣保護自己的孩子,更不要偏聽孩子的一麵之辭,對其他孩子橫加斥責,而應該抱著“鍛煉孩子”的心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如果孩子之間的衝突很嚴重,孩子無法自己解決,父母可以給孩子指出一些解決方法,讓孩子再進行幾次嚐試。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衝突,有助於幫助孩子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鍛煉中快速地成長。
2.教孩子一些有助於解決衝突的方法
教會孩子一些人際交往和自我控製的技巧,對孩子嚐試著自己解決衝突是很有幫助的。比如,父母可以給孩子講一講怎樣明白而完整地向小夥伴們表達自己的意思,怎樣傾聽他人說話,怎樣向他人道歉或道謝,怎樣和小夥伴們進行協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