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追蹤

姓名:鮑叔牙

生卒年: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

所屬時代:春秋時期

主要事跡:鮑叔牙是春秋時齊國政治家,少年時與管仲友善,彼此十分了解,後人稱之為“管鮑之交”。

助人故事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人,長得相貌堂堂,博古通今,有經邦濟世的才能。年輕時,管仲與鮑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錢時,管仲總是多拿一些。大家都很生氣,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一個貪小便宜的人,他多拿是因為家裏窮,我是心甘情願讓他多拿的。”

後來,管仲參了軍,每次打仗都縮在最後麵,撤退時又跑在最前麵,別人都罵他是個膽小鬼,鮑叔牙卻出麵製止別人的恥笑,說管仲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家裏有老母親需要他贍養。

管仲聽了這些話,十分感動,說:“生我的是我的父母,而能真正了解我的卻是鮑叔牙!”從此以後,他們倆結成了生死之交。

後來,管仲和鮑叔牙都棄商從政,卻有著不同的政治選擇。當時,齊襄公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糾,母親是魯國人;小兒子叫小白,母親是莒國人。管仲對鮑叔牙說:“齊襄公死後,繼承王位的不是糾就是小白,我們倆現在分別去給糾和小白做老師,到時不管他倆誰做國君,咱們倆都相互推薦。”鮑叔牙覺得這主意不錯,於是,管仲就做了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師。

齊襄公是個昏君,荒淫無道,寵幸親信,疏遠百官。大臣們都感到非常不滿,商量決定廢掉齊襄公,另立新君。一天有個大臣假稱道:“微臣剛收到信報,公子糾率領魯兵正在向這裏進發,很快就要趕到,請主公早做準備。”齊襄公問:“其他大臣呢?”這個大臣說:“百官都在朝中,等待主公議事。”齊襄公信以為真,走出朝堂,剛剛坐定,大臣們一擁而上,將他殺死。

當時公子糾在魯國,公子小白在莒國,大臣們決定迎接公子糾回國當國君。魯國派人送公子糾回國,莒國派人送公子小白回國,管仲怕小白先回國,就追上公子小白,射了他一箭。公子小白假裝中箭,騙過管仲,然後與鮑叔牙快馬加鞭先回到齊國,當了國君,即齊桓公。

魯莊公聽說公子小白當了國君,十分生氣,就派兵攻打齊國,結果大敗而還。在齊國的壓力之下,魯國殺了公子糾,把管仲送回齊國。

齊桓公要鮑叔牙當丞相,鮑叔牙說:“管仲這個人有經天緯地的才能,他比我強十倍,希望大王不要記恨他射您一箭,讓他當丞相。”齊桓公怒道:“管仲射中寡人衣鉤,他的箭還在這裏,寡人恨不得吃他的肉,怎麼還能用他呢?”鮑叔牙說:“人臣者各為其主。射衣鉤之時,他隻知有公子糾,不知有主公。如果主公用了他,他將為主公射天下,又豈會僅僅是一個衣鉤而已呢?”齊桓公想了想說:“好,我先見見他,看看他有什麼能耐。”

齊桓公選了個日子,親自把管仲接到宮裏,管仲就向齊桓公談起了自己的治國政策。管仲講得頭頭是道,齊桓公聽得津津有味,兩人連續談了三天三夜,齊桓公十分高興,就把所有國家大小事情交給管仲去處理,稱他為“仲文”。

管仲果然沒有令推薦他的鮑叔牙和重用他的齊桓公失望。他積極地在齊國實施了一係列的內政改革,使齊國國內政治、經濟得到穩步發展,之後,又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順利登上春秋列國第一霸主之位。齊桓公對管仲也越來越信任和器重。

盡管自己推薦的管仲在齊國的地位日漸高過自己,鮑叔牙也無怨無悔,隻是一心在旁出謀劃策。對此,管仲心中無限感激。

管仲死後,齊桓公讓鮑叔牙當丞相,鮑叔牙說:“我這人善惡分得太明,恐怕難以勝任。”齊桓公為了讓鮑叔牙當丞相,就把自己寵愛的三個小人趕出了宮門,鮑叔牙才當了丞相。

成長啟示

鮑叔牙以國家為重推舉人才,胸懷坦蕩,可以說沒有鮑叔牙就沒有管仲,沒有管仲就沒有齊國的強大。鮑叔牙對管仲的知遇和推崇,最終讓“管鮑之交”成為代代流傳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