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獄中堅持寫作的車爾尼雪夫斯基(1 / 1)

檔案追蹤

姓名: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

生卒年:公元1828年-公元1889年

所屬時代:俄國

主要事跡:社會民主主義的偉大先驅者,唯物主義哲學家、傑出的文學評論家、作家、革命家。他的長篇小說《怎麼辦》,被譽為“生活教科書”。車爾尼雪夫斯基把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發展到空前的高度。列寧把他譽為“未來風暴中的年輕舵手”。

惜時故事

1828年7月24日,車爾尼雪夫斯基出生在伏爾加河邊美麗的薩拉托夫城。他的父親是一個平民出身的牧師,很有學問。家裏有一個藏書豐富的圖書室,車爾尼雪夫斯基一有空就到這裏來。

7歲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讀書簡直入了迷,他經常一麵吃飯,一麵看書。有一天早晨,媽媽看到孩子好長時間沒從廚房裏出來,心想這孩子到底吃了多少東西?於是,他母親悄悄地走到廚房門前,隻看到小車爾尼雪夫斯基正在那裏為一篇小說中的人物而哭泣流淚。媽媽喊來了他的父親,又拿了很多他平時喜歡讀的書哄他,他才擦幹眼淚繼續吃飯。

車爾尼雪夫斯基最喜歡俄國大詩人普希金和萊蒙托夫的詩,喜歡英國作家狄更斯和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小說,還讀了許多社會科學方麵的書籍。由於他堅持不懈的努力,10歲時,就已趕上了15歲中學生的水平。

他14歲的時候,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薩拉托夫的教會中學。那裏的教師多是一些不學無術的人,除了講些老掉牙的教材外,不能給學生提供任何新鮮有用的知識。車爾尼雪夫斯基十分不滿。

有一次,老師布置寫作文,他不受老師的限製,很快寫出了一篇關於讀書學習方法的文章。他說:“知識就像一座有無數寶藏的大山,越往深處發掘,越能得到更多的東西。尤其是青少年,更應該在知識的園地裏不屈不撓地耕耘。”文章寫成之後,學生們都爭相傳閱,這像在他的心靈裏,點燃了更旺盛的求知之火。

16歲時,車爾尼雪夫斯基已經通曉7種外國語,大量閱讀了俄國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和赫爾岑的文章。第二年,他中學畢業後,又考入彼得堡大學文史係。

在大學讀書的幾年間,車爾尼雪夫斯基更加勤奮,讀書常常是通宵達旦,被老師和同學戲謔地稱為“伏爾加河邊的讀書迷”。這也就是他最終能成為著名文學家的根本原因。

車爾尼雪夫斯基從童年時代起就對沙皇專製和農奴製度深惡痛絕。他在彼得堡大學文史係畢業後,在家鄉教書,努力傳播先進思想。後遷居彼得堡,為民主主義雜誌《祖國紀事》和《現代人》撰稿。發表了《論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係》、《論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則》等文章以及許多優秀的文學評論著作。1853-1862年在《現代人》雜誌社工作,宣傳革命思想,揭露農奴製度擁護者的反動麵目,號召人民用行動去“獲得自由”。同時積極參加革命的實踐活動。

1862年,車爾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逮捕。在被囚禁期間,車爾尼雪夫斯基覺得時光寶貴,不能虛度,於是,便對監獄長說要寫一部小說,書名是《一個傻瓜》,得到監獄長的允許。

其實這一作品叫做《怎麼辦》,是一部進步的小說,《怎麼辦》告訴人們隻有鬥爭才能改變人民的厄運,是19世紀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作。獄中的寫作環境是很艱苦的,但車爾尼雪夫斯基克服重重困難,夜以繼日地寫作。有一次,獄中難友組織了一次長達9天的絕食鬥爭,車爾尼雪夫斯基也參加了。這9天中,他餓得頭昏眼花,但仍堅持寫作。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小說的開頭部分設計了一段類似偵探小說的情節,用以迷惑書報檢查官。車爾尼雪夫斯基這招還真靈,書很快就出版了。書一出版立即引起轟動。

1864年,車爾尼雪夫斯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服苦役,期間他仍繼續堅持寫作。車爾尼雪夫斯基在流放地被整整折磨了20多年,但始終不在侮辱性的赦免申請書上簽名。直到1889年才被準許返回故鄉,不久逝世。

成長啟示

即便環境異常艱苦,車爾尼雪夫斯基依然能堅守信念,並抓緊時間,把自己的信念付諸行動。敵人雖然能夠囚禁我們的身體和自由,但是卻囚禁不了我們的思想和對時間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