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總序(1 / 1)

民間文化是一方豐饒絢麗的園田,人類文化藝術史上一切?以自豪的奇葩、巨樹,大多根植於它的沃土,並因其內藴豐厚、基礎深廣而葆有無盡的魅力和持久的生命。

民間文化是集體的創迨,是民族的或地方的生活傳統的組成部分,它全麵展現在物質的、社會的與精神的層麵上,滿足著人們的各種實標需要。這些需要不僅體現了文化的功能價值,而且還導向新的追求,推動了新文化的創造。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曾在《文化論》中指出:“文化即在滿足人類的需要當中,創造了新的需要。”民間文化正是伴隨著民間生活的需要而發展的,由於生活本身的不斷更新及其與上層文化間永不停息的交互作用,故而不斷產生著新的形態,並形成新的價值取向和類賀體係。

民間文化是在一定社會氤圍中世代傳習的行為模式,具有突出的祐群性、功用性和傳承性的特點。所謂“社群性”,即指民間文化依存於一定的人群,並以集體的認同與習得為存在的前提。所謂“功用性”,即一切民間文化事象都有其內在的功能,都直接或間接地滿足著人們的需要,隻要它還見存留,總有其實標的作用,絕不存在毫無功用的文化事象。所謂“傳承性”,即民間文化作為集體的創造,已融入了民間的生活,並作為“人體的或心靈的習慣”具有易於傳習的共性,其中既有共時性的因素,又有曆時性的成分。

民間文化究其性質而言,是一種工具,即在主客體間發揮著中介的作用。所謂“主體”,指創造並享用文化的人類;所謂“客體”,指被人類改造的自然、人類的社會群體以及人的自我精神,它們之間的溝通需借助文化的手段,或者說文化消除了它們的隔膜,使人類在自然世界、人類社會和自我精神的“對立”中找到了和諧^民間文化正是具備了這一“扣諧”才現露出醇厚的媯味。

民間文化的範圍廣泛,它包括民間風俗、民間工藝、民間藝術、民間科技、民間組織、民間宗教、民間文學,以及其他民間知識等。我國學術界多以“民俗學”的學科概念統領民間文化,其範疇常常超出“風俗”之外。近年來,我國民俗學界泰鬥、恩師鍾敬文教授曾多次提出用“民間文化學”代替“民俗學”的名稱,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普遍讚同。

由於民間文化多以象征的、類比的、聯感的方式,透過外顯的符號束統傳導潛隱的功能意義,因此其事象雖多淺近,卻又有不少奇奧難解之處。其中,某些源於遠古的神秘物象與事象雖至今仍略可見,但因其潛含的心象或意象的淡化與變易,其真義變得更其隱秘和模糊。這樣,人們對身邊的民間文化事象雖可感而見之或習而行之,卻難明所以,周身繼滿了莫解的謎團。

“中國民間文化探幽叢書”的編纂,就是要對人們熟視無睹或莫知其詳的民間文化現象作出源流或隱義的揭示,既揭謎破譯,又闡釋解析,以展現中國民間文化的豐厚精深及其無窮魅力的奧秘,同時普及民間文化知識,喚起人們對自身生活的關注與理解。

“中國民間文化探幽叢書”由東南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和國內的一些中青年學者分頭撰寫,首批推出《風俗探幽》、《祥物探幽》、《碑石探幽》和《神話探幽》。本叢書以知識性、趣味性、學術性為主旨,以普及中國民間文化知識為追求,在選題上注意從專題入手,在寫法上則注意從具體問題落筆,以求單刀直入地對問題作出深入淺出的探析,從而服務於全社會的廣大讀者。

中國民間文化既是一方絢麗的園田,又是一座尚未充分發掘的寶庫,它不僅具有認知曆史傳統和民族文化的特殊價值,同時也能加以開發、應用,使之為當代生活增色、添彩。我們相信,會有更多的青年朋友和熱心的人們來到中國民間文化的神奇寶地,一同來探幽尋勝,並在百花吐豔的園田中灑下辛勤的汗水。

陶思炎

1995年1月於三通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