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一對好朋友,一個叫張玉,一個叫陳邵。他們同在一個書院讀書,朝夕相處。張玉家境貧窮,在外讀書的開銷一切都要靠自己,而陳邵卻家境富裕,衣食無憂,總是有大把的零花錢。可是奇怪的是,張玉似乎從來不缺錢花,而每月要給老師交錢的時候,反倒是陳邵總沒錢交。
一天,陳邵收到家裏的一封信,他看完後放聲大哭。信中寫道:“孩子,你父親做生意破產了,現在家裏已經沒錢了,不能再供養你念書,希望你能自力更生。”
陳邵每個月都伸手管家裏要錢,而且每個月都花光,過慣了悠閑舒適的生活,現在可怎麼辦呢?他愁眉不展,心想:要不 然我退學算了,連飯都沒得吃了,還念什麼書呢?
這時,張玉從外麵回來,看到陳邵沮喪的樣子,就問他怎麼了。了解了情況以後,張玉笑著說:“你跟我來吧。”他把陳邵帶進了一個房間,那裏有許多幹米飯。陳邵驚訝地問:“你哪來的這麼多幹米飯啊?”張玉說:“你平常剩的飯浪費了可惜,我把它曬幹後煮來吃。瞧,現在積攢這麼多了,夠咱們倆吃一陣子的了。我平常還利用業餘時間教一些小孩子讀書,所得的一點兒收入都攢著。我還自己種了一些蔬菜,這樣生活問題就都解決了。”
陳邵的臉一下子紅到了脖子根。他的心裏,真是又愧疚又感激。
換位思考:
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許多人都是像陳邵一樣不懂得居安思危。想一想,如果有一天你身處與陳邵相同的境地,該怎麼辦呢?
成長感悟:
節儉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精神品質、道德修養和價值觀念的體現。隻有驕淫奢侈的人,才會沒有節製地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