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勝與敗(2)(1 / 2)

國王為蓬多裏克的表現驚訝不已。謝科爾在這樣博學多才、能言善辯的詩人麵前,也深感自己渺小得不值一提。第一天的賽詩會就這樣結束了。

第二天,謝科爾振作精神,一上台就唱了一首情歌,它仿佛是布林達森林裏首次吹奏起來的竹笛當時,牧牛少女們不知道是誰演奏的,也不知道這美妙的笛聲是從哪兒傳來的,一會兒覺得是隨南風飄送來的,一會兒又覺得是從北麵戈瓦爾達納山頂上傳出來的。歌聲使人感到有誰站在日出的山巔,為相會而呼喚;歌聲使人感到,有誰坐在日落的遠方,為離別而憂傷;歌聲使人感到,賈木納河的每一朵浪花,都帶來竹笛的鳴唱;蒼穹上每一顆星辰,都是竹笛上發聲的孔眼。最後,仿佛覺得叢林、道路、碼頭、花枝、果木、水域、陸地,上下裏外到處都有竹笛的鳴奏聲。誰也不明白這竹笛在訴說什麼!誰也不知道到底要以什麼心情來回答這笛聲!隻是使人兩眼充滿晶瑩的淚花,使所有心靈去追求瓊樓玉宇的仙境世界。

此時的謝科爾仿佛忘記了聽眾,忘記了國王,忘記了自己和敵手,忘記了榮辱和勝敗他仿佛忘記了一切,隻是獨自一人佇立在自己心靈的叢林裏,唱著那竹笛之歌。他心中隻有那光輝的理想形象,他的耳邊隻有那妙足腳飾的聲響!謝科爾唱完後,像失去知覺般木然地坐下來,一種無法描寫的柔情,一種沉痛的離別傷感,彌漫著整個會場,誰也沒有顧得上去高聲喝彩。

蓬多裏克等聽眾這種強烈的情緒略微平靜一些之後,才在國王的寶座前站了起來,問道:“誰是拉達?誰是克裏希納?”

問過之後,蓬多裏克環顧一下聽眾,並對自己的追隨者微微一笑,再次問道:“拉達是什麼人?克裏希納是什麼人?”

接著,蓬多裏克以博覽群書的學識,回答了剛才所提出的問題,說:“‘拉達’這是一組神秘的音節,‘克裏希納’是一種思考洞察,而‘布林達森林’則是眉宇之間的一個斑點。”

蓬多裏克動員了每根神經、每根血管,絞盡腦汁地回答問題。他詳細地解釋了“拉”和“達”的含義,對“克”直至“納”的每一個字做了各種各樣的解釋。一會兒,他解釋說“拉達”就是火,“克裏希納”是獻給火的祭品;一會兒,又解釋說“克裏希納”是《吠陀經》,“拉達”是哲理書;後來,再解釋說“克裏希納”是一種學習,“拉達”是一種教導;“拉達”是爭執,“克裏希納”是結論;“拉達”是辯論,“克裏希納”則是勝利。

蓬多裏克講完後,帶著譏諷的微笑,朝國王和學者們鞠了一躬,最後朝謝科爾看了一眼,就坐下了。他的意思很明顯,即使在音樂方麵,他也是最博學多識的。

果然,國王被蓬多裏克罕見的才能所震驚,學者們也驚奇得茫然若失。在“拉達”和“克裏希納”的各種新穎解釋之中,竹笛的歌聲、賈木納河的波浪以及愛情的迷戀,通通都冰消瓦解得無影無蹤了,仿佛是有人從地球上抹去了春意盎然的嫩綠顏色,而將它裏裏外外塗上了“神聖”的牛糞。而謝科爾也開始感到自己近日來創作的詩歌枉然無用,他失去了再唱誦它們的信心。第二天的賽詩會就這樣結束了。

第三天的時候,蓬多裏克更加情緒激昂,精神抖擻。他旁征博引,以各種構詞和寫詩方法,以成語、俗語、俚語、格言、比喻和謎語等手段,施展了語言藝術大師的拿手絕招和看家本領。與會者聽了後,驚訝得目瞪口呆,他們從沒聽過這麼好的語言藝術。

他們現在才真正大開眼界了,認為謝科爾所寫的詩歌太單純了,隻表現了最一般的悲歡離合,沒有高深的藝術修養。他們認為:隻要想寫,誰都能夠寫出來,隻不過因為不習慣、不願意、無興趣,才沒有寫出來而已。謝科爾的詩歌,沒有特別的新意和難以理解的地方,不能給人以教育和啟迪。然而,今天所聽到的則是另一回事。聽過之後,使人浮想聯翩,教育深刻。他們從蓬多裏克的淵博學識和高超技藝中看到:自己的詩人太幼稚了,太一般化了。

正像池中荷花能察覺到魚兒甩尾輕輕擊水潛遊一樣,謝科爾也完全明白周圍聽眾心中的想法。而且比他們想得還要多很多。

今天是賽詩會的最後一天,這將決定誰勝誰負。國王對自己的詩人深情地看了一眼,意思是說今天可是關鍵時刻,你應該給予回擊,你應盡最大的努力去搏鬥。

謝科爾把國王的眼神看在眼裏,他精疲力竭地站了起來。他隻說了這麼一句話:“冰肌玉骨的沙羅斯瓦蒂女神!如果你離開那蓮花寶座來到這生死搏鬥的戰場,請告訴我,拜倒在你腳下渴求長生不老甘露的虔誠信仰者,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