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中國和陶瓷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人類自從會使用火以來,知道泥土燒過後會變硬且能保持一定形狀。考古證明,中國在八九千年前就會製造陶器。最初人們把塗有粘土的籃子進行火燒,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用來煮東西吃,以後開始用粘土製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如盛水的壺、缸、盂;煮食的鼎、釜、罐;儲存東西的甕、壇、尊;洗滌用的盆之類,統稱為陶器。我國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許多陶器,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會製造陶器最早的國家之一。
在燒製陶器的過程中,有時發現捏好的陶器坯料在高溫下燒結時,其中容易熔化的部分會化成玻璃狀的粘液把坯料中的小空穴堵死,燒成後不會再吸收水分,輕輕敲打能發出清脆的聲音,這就是最早的瓷器。但在燒瓷器時,如果溫度掌握不好,稍稍過一點,瓷器會變形或燒裂。所以燒瓷器在當時是一項很難的技術。中國早在商代就會燒製瓷器。盡管中國的瓷器後來傳到西方,但沒有一個國家會仿製。“洋人”看到瓷器後非常驚奇,甚至流傳這樣一種說法:“中國人把石膏、雞蛋清和貝殼粉混在一起,然後在地下埋80~100年,就變出了瓷器。”把瓷器說得十分神奇。
由於隻有中國才會製作瓷器,外國人把它稱為“中國器具”,至今,西方仍把瓷器叫作“china”。“china”在英文中就是“中國”的意思。由於中國的瓷器質量優良,曾遠銷世界各國,70年代未,在韓國木浦灣發現了一艘幾百年前的沉船,沉船中就有大量中國元朝時期的古瓷。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區別:一是原料不同,二是燒結溫度不同。陶器的燒製溫度低,在900℃~1200℃就能燒成,有的甚至隻在700℃燒製。瓷器則要在1300℃以上。陶器的原料以粘土為主,加入適量的長石和石英。瓷器的原料按坯體中的主熔劑分為:長石質瓷器(即長石、石英和高嶺土),絹雲母質瓷器(即絹雲母、石英和高嶺土),骨灰瓷(即磷酸鹽、長石、石英和高嶺土)和滑石質瓷(即滑石、長石和高嶺土)等。陶器的斷麵粗糙、疏鬆,氣孔率大;而瓷器的斷麵光潔致密。
普通陶瓷生性脆弱
陶瓷給人的印象總是脆弱得很:一隻瓷碗,掉在地上,就會“粉身碎骨”。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對陶瓷進行悉心研究後發現,它之所以如此脆弱,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由於陶器的燒成溫度比較低,通常為800℃~1000℃,因此氣孔率比較高。在陶器碎片的斷麵上,少年朋友們不難看到許多小孔洞,且組成陶器的顆粒也比較粗大。
瓷器的燒成溫度雖然要比陶器高得多(通常為1200℃~1400℃),組成的結構也比陶器細密多了,少年朋友們用肉眼可能看不出有什麼細微的缺陷,但是,如果你通過顯微鏡進行觀察,在瓷器碎片的斷麵上,就可以看到有許許多多細微的傷痕、裂紋、氣孔和夾雜物。要是你把瓷器碎片放在倍數更大的電子顯微鏡下,那麼,你還可以發現瓷器在晶體結構方麵的缺陷,例如空位、位錯等。而所有這些細微的裂紋、氣孔、夾雜物、晶體缺陷和表麵傷痕,都可能成為陶瓷裂紋的發源地。
第二,由於陶瓷屬於脆性材料,一旦出現裂紋,它不像金屬那樣具有塑性變形能力,所以,隻好“打破沙鍋紋到底”了。至於在熱衝擊的條件下,由於陶瓷的導熱性較差,熱膨脹係數大,熱應力由此增加,因此,裂紋的擴展速度更會進一步加劇。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用沙鍋燉(煮)食物,隻能用文火慢慢加溫,要是一開始就用猛火急燒,就會出現沙鍋炸裂事故。即使是燒好後,也不能用水急冷。
新穎陶瓷
所謂新穎陶瓷,必須克服普通陶瓷脆性這一缺點。經過許多科學家的不懈努力,現在人們終於找到了克服陶瓷脆性的藥方。
首先,從改善內部結構著手。研究表明,在氧化鋯陶瓷的原料中,添加少量的氧化釔、氧化鎂、氧化鈣等粉未,經高溫燒製成氧化鋯陶瓷後,其中的氧化鋯便生成兩種晶體,它們叫立方晶體和四方晶體。當陶瓷受到外力作用時,四方晶體便變成一種單斜晶體,體積迅速“膨脹”。由於晶體的體積急速增大,進而可阻止陶瓷中原先存在的細微裂紋的擴展。這樣,陶瓷就不會破裂了。
其次,可在改善陶瓷的表麵狀態方麵下功夫。一般說來,陶瓷的斷裂大都從表麵的缺陷開始,因此,改善陶瓷的表麵狀態,猶如為防止陶瓷的破損設下了第一道屏障。具體方法為:通過化學或機械拋光技術消除陶瓷的表麵缺陷;對氮化矽、碳化矽等非氧化物,隻要通過控製表麵氧化技術,便可消除表麵缺陷或者使裂紋尖端變鈍;通過熱處理也可達到表麵強化和增韌的目的。
第三,將纖維均勻地分布於陶瓷原料之中,以提高陶瓷的強度和韌性。其原理與我們在石灰中加入紙筋相類似。
這是因為,將纖維加入陶瓷原料之中,具有三大作用:①纖維不易拉斷,在工作時可承擔大部分外加負荷,從而減輕了陶瓷的負擔,進而使裂紋不易產生;②纖維與陶瓷體結合在一起以後、具有很大的摩擦力,於是,陶瓷的韌性可大大提高;③即使陶瓷內出現了細微裂紋,纖維也能將它們緊緊拉住,不至於進一步擴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