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年是淩南國漠縣成山李家村一位普普通通的村民,與村中其他人一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直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唯一不同恐怕就是,王喜年並不是土生土長在李家村,而是隨著父親王大軍十七年前來到此處定居。
奈何王大軍十年前便撒手人寰,隻留下年僅八歲的兒子。村長見這年幼的孤兒著實可憐,便呼籲著挨家挨戶地接濟他,誰家沒有個困難的時候呢,就靠著鄰裏的關係挺過一時是一時。王喜年倒也爭氣,自力更生,憑著瘦弱的身體開始打理父親留下來的三畝薄田。村裏人見王喜年懂事乖巧,自是滿意不已。
十年過去了,昔日瘦小的身軀早已不在,倒長了一副魁梧的模樣,皮膚因長期暴曬在太陽底下而黝黑,粗眉挺鼻,標準的一個村中漢子。
十八歲,其他家裏的娃早就成親生子,隻是王喜年獨身慣了,上麵也沒父兄催促,倒也不著急。村裏有幾位人家本是看好王喜年,心想王喜年待人誠懇,自家女兒嫁過去總不會受委屈。托人旁敲側擊地詢問王喜年一番,聽著王喜年如今竟還沒有談婚論嫁的意思,又不忍心耽誤家中女兒,才紛紛作罷。
來說媒的人漸漸少了,王喜年自然是樂得開懷,他倒真的還沒那個準備要再去照顧另一個人。
王喜年從附近的河裏撈了兩條草魚,把其中一條給李村長送去。王喜年是個懷恩之人,當年若不是李村長的照顧,怕是自己也沒今天的命了。
告別了李村長,已是日落,王喜年趕回家裏,開始準備晚飯。家中僅他一人,王喜年也不想麻煩,把新抓的魚放在水缸裏養著,草率地煮了一些玉米粥,再炒一盤青菜,這就是他再簡單不過的晚飯。
當聽到院子裏的公雞開始鳴叫時,王喜年從睡夢中醒來,向窗外望去,天空早已發白。王喜年毫不遲疑地起床,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忙碌。王喜年用過早飯,再給家裏的三隻雞喂了食,便扛著鋤頭出了門,準備到地裏翻地。路上偶爾碰到幾個熟人,王喜年熟絡地跟他們打招呼。
來到自家的玉米地,看著一棵棵長得正壯的玉米,王喜年欣喜,今年的玉米定會是一個好豐收。王喜年撩起褲腳,下地,開始清理借勢而長的雜草。
忙活了半天,烈日當頭,王喜年大汗淋漓,直起腰擦汗。
“喜子,還忙咧,回去用飯了。”是村裏李二家的媳婦。
王喜年衝她憨笑:“嫂子,你先回吧,俺把這片地翻完再回。”李二嫂子一走,王喜年埋頭繼續幹著手中的活。他有心,速度自然快。不過半個時辰,這片半畝的玉米地已被他翻完。
王喜年回到家裏,已是餓得饑腸轆轆,他喝了幾碗粥這才休息。王喜年是個閑不住的人,總想找點事給自己做。玉米地翻完了,王喜年思索著下午要幹什麼。正好家裏的柴火用完了,那就去山上砍柴吧。
李家村倒也不是在什麼深山野林裏麵,周圍有幾座小山,而最大最出名的那個,當屬成山了。成山綿延不斷,山高而名,山上自是不乏毒蛇猛獸。村裏人很少進入成山拾柴砍伐,王喜年倒是很喜歡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