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家世與出身(1 / 2)

公元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正月的一天,一聲嘹亮的啼哭打破了河南鞏縣瑤灣村的寧靜,一個孩童呱呱墜地。這個孩童,就是被後世尊稱為“詩聖”的偉大詩人——杜甫。

也就是這一聲啼哭,打破了中國古代詩壇的沉寂。他像一顆亮麗的新星,徐徐升起在中國詩壇的天空。他生在冰雪潔淨的季節裏,但他的一生卻沒有像冰雪一樣簡單純淨,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辛酸。

杜甫出身於一個有悠久曆史的封建官僚家庭,這樣的家庭有許多田產但不必納租稅,有丁男也不必服兵役,手有許多封建特權。

杜甫是晉代名將杜預的第二十代世孫,杜預本來是京兆杜陵(今西安市東南)人,杜甫後來也曾在杜陵附近居住,所以常自稱“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到了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藝這一代,因為來鞏縣做縣令,所以舉家遷到了此地。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做過膳部員外郎;他的父親杜閑曾任兗州(今山東)司馬,奉天(陝西乾縣)縣令。

到了杜甫降生後,他家庭的聲勢雖已不如往日榮耀,但家境仍很富裕。每逢過節聚會,仍然被鄉黨讚羨,一旦有婚喪,遠近的親友都走來觀禮。

在當時,家族觀念支配人們的一切行動,如果有人為了家人的不幸或屈死,能不惜任何代價來報仇雪恨,便被當時的人稱頌為崇高的德行。杜甫的祖上就有很多這樣的人,像杜甫的叔父、杜審言的次子杜並就是這樣的人。

唐朝武則天執政時,杜審言被貶為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戶參軍,與同僚不和,司馬周季重受了司戶郭若誦的蓋惑,誣陷杜審言,把他關在了牢獄裏。

杜並年僅16歲,看見父親遭受這樣的冤屈,他飯菜都吃不下去,形容憔悴,卻盡量壓抑著內心的憤恨,伺機報仇。

一天,周季重在府中宴會,杜並乘人不備,用短刃猛刺季重,季重受了重傷,杜並也當場被官兵砍死。季重受傷不治,臨死時,懺悔著說:“我不知道杜審言竟有這樣的孝子,是賊子郭若訥挑撥事非,把我害到這種地步啊!”

杜審言因此得救,回到了洛陽。洛陽的親友聽了這個故事,都深受感動,說杜並是孝童,有人給他做墓誌,有人作了祭文。後來杜甫也以他是孝童的侄子為榮。

至於杜甫母親那邊的祖上,也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子李慎被封為紀王,任襄州刺史,是一個較為開明的貴族,與越王李貞齊名,當時人們把這兩個兄弟合稱“紀越”。

武後執政時,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極大的摩擦和矛盾。高祖李淵和太宗的子孫都遭到武後的殺戮。

越王李貞便起兵討伐武後,但是失敗了,李慎也被牽連下獄,改姓虺(hui)氏,配流嶺外,走在中途便死去了。

李慎的次子義陽王李綜也被拘入河南獄。他的一個女兒天天穿著草鞋布衣,麵容憔悴,徒步出入獄中,送衣送飯,在洛陽的街上往來,使許多人受到感動,人們說她是“勤孝”。後來李綜和兩個弟弟配流桂林,都被酷吏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