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在治河的同時,還多次實行減免賦稅的政策。原來,中國封建社會的賦稅一向很重。而且,稅收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有按土地征收的錢、有按人口征收的錢,還有各種各樣攤派到老百姓身上的錢。
康熙皇帝親政後,立即著手減免稅收。他說:“明朝的滅亡,就是由於苛捐和雜稅收得太多了。結果,害得老百姓窮苦不堪,隻好起來推翻了明朝。”吸取明朝滅亡的教訓,康熙皇帝多次減免稅收。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二十九日,國力很寬裕,國富民強,更有條件減輕百姓的負擔了。於是,康熙皇帝下了一道“永不加賦”的聖旨。在曆史上,從沒有一個皇帝敢這麼做。但是,康熙皇帝這麼做了。
康熙皇帝鼓勵農民開荒,並給予獎勵。他又給手工業者恢複了自由人的身份,允許他們隨便開業。康熙皇帝對商業也相當重視,與國外許多國家都有貿易往來。
因為實行了以上種種良好的政策,到康熙皇帝在位晚年,各行各業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
社會安定了,百姓安居樂業,出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老百姓把康熙在位時的統治時期,稱為“康熙盛世”。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八月,康熙皇帝得了一場大病。他以為自己劫數難逃,就密詔上書房大臣張廷玉和方苞進見,起草遺書。康熙在遺詔中,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總結。
他平靜地對張廷玉和方苞說:“朕已經想好了,這遺詔要分成兩層來寫。立繼位人是一層,這個要先寫,不能等我真不行時寫個條子,指個繼位人就湊合了!”
“那第二層呢?”張廷玉問。
康熙喘了口氣,慢慢說道:“趁我還明白的時候兒,把我的生平思想,披肝瀝膽地昭示子孫,留給他們作為借鑒。”接著,康熙一條一條地對自己的一生做了總結性評價。主要有四個方麵:一是享年高壽,在位長久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二是盡心竭力,勤奮一生。三是運籌用兵,統一國家。四是力戒驕奢,節儉愛民。
張廷玉和方苞流著淚記下了康熙皇帝說的每一句話。張廷玉流淚說:“皇上的大位,可有人選了嗎?”
“你們覺得誰能當此大任呢?”
“臣認為,三阿哥欠缺治世才勇,八阿哥擅於與人打交道,而不擅於治國……”
“你們隻管說,像這樣毫無遮掩最好。”
“臣認為,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不錯。”
“噢?”
“十四阿哥比十三阿哥又更好些。十三阿哥仿佛無自立的能力,他會是個好臣子,但不能勝任重擔。”
這時候,一直不說話的方苞也說:“廷玉所見很透徹。臣以為四阿哥胤禛也應該說說。四阿哥為人孝順,辦事認真,心有城府。自立心強,很有主見。但他個性堅如鐵石,由於過分認真,總讓人覺得陰森刻薄,這也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點。”
接著,二人又議論了其他的幾個皇子。說了總有半個時辰。這時已經晌午,康熙便傳了飯菜來,賜二人進餐。康熙舒了一口氣說:“說了半天,都有好處,到底哪個更好,可以把這大好江山交給他呢?”
“萬歲,”張廷玉放膽說,“臣認為十四爺文武雙全,四爺果斷剛毅,他們兩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