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愛的空間裏月明風清——常和父母聊天(1 / 1)

成長總要伴隨著改變,比如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從我們不賴在父母懷裏開始,距離正漸漸拉開。後來我們不習慣在父母麵前說心裏話,不喜歡聽他們的嘮叨,卻願意和朋友促膝長談,在日記裏寫下長篇累牘的心事。時間久了,才發現自己和父母的疏遠。我們努力地建立起自己的空間,也就意味著父母的世界開始殘缺。他們雖然期待孩子長大,一旦孩子真的長大了,他們會感到失落。這是一種難以名狀的矛盾心情,隻有做了父母的人才能深諳其中的味道。父母也經曆過成長,他們理解孩子,不會有過多的苛求。但無論父母還是孩子,心中都有一種渴望,渴望消除彼此之間的距離,回到最初的融洽。與父母交流意見,會在無形中拉近心與心的距離,是一種很不錯的溝通方式。聊天幾乎不受什麼限製,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在自然親切的氛圍中,就能完成一次深入的溝通。有人說,孩子每天和父母聊天五分鍾,不僅能促進情感交流,還能使人心情愉快,改善家庭成員間的關係。有位著名的藝人在接受訪談時說,由於工作原因他很少在家,為了保持和女兒的親密關係,他隻要回家就和女兒聊天,最短半小時,告訴對方在分開的這段時間裏自己都做了什麼。這種聊天就像在填補感情上的空白,不讓親情有疏遠的機會。和父母聊天的機會很多,我們也可以主動去創造一些適合聊天的氛圍。在母親做飯的時候,過去給母親幫忙,一邊擇菜一邊拉家常,這種氛圍輕鬆而隨便;早晨陪父親去跑步,休息的時候聊幾句,心裏會充滿活力和朝氣;最好能經常拉上一家人去散步,走在“吹麵不寒”的輕風裏,用漸漸平靜下來的心品味這一刻,有花有草,有說有笑,或許會在一瞬間有所領悟:原來這就是生活,是幸福的本來麵貌。和父母聊的,可以是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也可以是自己感興趣的事,家人之間無所顧忌,打開話匣子,隻管信馬遊韁好了。父母最關心的始終是孩子,要常和他們說說學校的情況,讓他們知道自己在生活、學習、思想上的進展;和他們聊聊你的偶像,你喜歡的歌星,讓他們更接近你的世界;在翻看舊照片的時候聽父母講講他們年輕時的往事,在悠悠的時空隧道裏漫遊,和他們一起懷念逝去的時光;最重要的,我們要關注父母的健康。要留心父母的生活起居,經常詢問他們的身體狀況。父母整天忙碌,對自己的身體並不在意,作為孩子,我們要學會體貼、照顧父母。父母的健康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常和父母聊天,像小時候躺在父母懷裏那樣,把心靠在父母的心上。成長也好,改變也好,有了理解和關愛,任何隔膜都不能在我們心裏紮根,都會在最短的時間內煙消雲散,留下一個月明風清的美好空間。謊言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初看時覺得很有意思,看完後卻是一陣心酸。一天,正準備去上班的兒子接到母親的電話。“聽著,孩子。我不想讓你難過,但我必須告訴你我和你爸的決定,我們決定離婚了。我跟他一起生活快三十年了,我受夠了,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母親悲哀又堅決地說。“別這樣,媽媽!”兒子急切地喊道,“不要衝動,一切等我回去再作決定,我這個周末一定回去。”掛了電話,他又馬上打給在另一個城市讀書的弟弟,弟弟前幾天告訴他暑假不回家了,要和同學去旅遊。“你要冷靜,聽著,爸媽要離婚了,怎麼辦?”“我的天!這怎麼可能?”弟弟吼了起來,“得回去阻止他們,哥。”兄弟倆決定周末回家,弟弟不放心,又撥通家裏的電話。這次接電話的是父親。弟弟的聲音如潮水般,凶猛地衝擊著父親的耳膜,主題是:不能離婚,我們周末回家。父親放下電話,轉過身既開心又憂慮地說:“好了,他們可以回來過中秋節了。可是,下次我們該怎麼說?”這個故事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父母們的孤獨。“下次我們該怎麼說?”你體會到這句話背後的心酸了嗎?

不要讓自己的父母感到孤獨,在家的時候常和他們聊聊天,離家時記得常寫信、常打電話,能回家就盡量回家,做到了這些,也就學會了感恩。常和父母聊天,把你的心靠在父母的心上。和他們一起談天說地、說古論今,在起伏的笑聲裏,去感受那份人間溫情。

成長的路上磕磕絆絆,總要伴隨著對父母的反抗和掙脫,好像不如此不足以證明自己已經長大。曾經以為“橫眉冷對”父母的時刻自己很勇敢,終於離開家,經曆的人生第一味便是苦澀。當那些被我們當做“耳旁風”的教導在現實中一一驗證之後,才突然醒悟:當年的自己是多麼荒唐,竟那樣理直氣壯地傷害父母。也隻有在這時,“感恩”兩個字才有了真正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