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一個灰暗的天氣,村口的老人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談論著周圍村裏的大事小情,還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啊。
村口的青石小路上緩緩的走過來一個人影,等到走的近了,閑聊的人中有眼尖的,笑道:“三兒,又進山去了吧?這次有沒有
遇到你的仙人啊,還是又和哪個村裏的姑娘鑽山洞去了啊?”頓時,這調侃的話語引起了不少人的笑聲。隻是那叫三兒的少年倒也不惱,笑嘻嘻的看著那眼尖嘴快的人“趙二叔,別說俺了,是俺娘叫俺去山上采點草藥,俺得聽娘的話不是."周圍的老人聽了少年的話不由的點點頭,就是喜歡多嘴的趙二此刻也沒有多說什麼,看樣子村裏人對這個樸實憨厚的三兒很是有好感的。
待告別了村口的鄉親們,哪個三兒繼續往前走著,天氣還是那樣的陰暗,三兒穿著一件綠色的袍子,也許是時間太過長久了,袍子漸漸都沒有了顏色,少年三兒個頭不高,身板倒長的很是健壯,穿著一雙破舊的草鞋,雖然衣衫破舊山路難行,但三兒的嘴角總會微微翹起,仿佛有一股抹不去的笑意。沿著村裏的青石小路走了半天,三兒終於來到了村邊一座依山而建的草屋前“娘,俺回來了。”草屋裏應聲而走出來一位中年婦人,婦人臉上也有一抹拂不去的笑意,看著三兒,眼中滿是關愛的憐意“三兒,累了嗎?說過多少次了,不要進山太遠,你總是不聽。”“娘,沒事的,這山裏邊的藥草才好勒,對娘的身體也有好處啊”
臥牛村是天下九州十二道中甘莨道下一個不知名的小山村,村裏老少不多,加在一起才一百多人,村裏的人大多姓趙,民風樸素,若不是在這亂世之中生計艱難,臥牛村估計早被知縣大人推為王化之地而四處頌揚,而今隨天下烽火不息,好在臥牛村地處偏遠,波及不大,且村後山中藥草甚多,村民采來賣於藥商,生活到也過的去,若不是稅賦有些繁重,此地也可於那陶翁筆下之桃花源比較一二。
臥牛村地雖偏僻,除了幾個江湖藥商外很少有外人所知,但也不是全然無人往之,這不,十年前,一名少婦帶著她的孩子來到此地,也不知道要在後山找什麼,就這樣在臥牛村住了下來,後來人們才知道是因為婦人由於躲避戰亂而來到這裏,由於在奔波中落下了病根,好在祖上是杏林世家,多少也會些調理之法,來到了臥牛村之後,見這裏民風樸素,加上後山藥草甚多,就這樣在這裏長住下來,臥牛村的村民本就老實善良,那夫人又待人和藹,通過調理之法替幾位村裏的長輩祛除了多年的頑疾,讓全村老少大為感激,就這樣,全村人時不時的幫忖,這家人的日子就這樣的過來了。
時光飛逝,轉眼間十年的時光就這樣過去了,臥牛村人的生活沒有什麼變化,依然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而十年前那隨婦人而來的小男童,卻已長大,村民大多無名,便也不管他人的名姓,便隨著那孩子的娘一樣叫作“三兒”。
“三兒,這早就進山啊,當心點,早點回來!”
“沒事,三嬸,俺會當心”
“三兒,要不,把你九爺的拐杖帶著,要是有什麼野物,也可做防身之用啊!”
“嘿嘿,不用了,九爺爺,俺的腿腳快,要是真的有什麼大蟲野物,俺就快跑回來,再說了,這拐杖俺要是拿走了,您老怎麼行路啊?”
“虎子他娘,這是俺叢山上采的七尾草,給虎子敷上吧,俺娘說了,這樣傷口好的快些。”
“哎呀,真是謝謝你娘了,來,三兒,喝碗涼茶再回去吧,不急的!”
。。。。。。。。。。。
。。。。。。。。。。。
這樣的場麵每天都要出現很多次,長大了的三兒和他的娘親一樣,也是個熱心腸,經常幫村裏人做些事情,人很是勤快,甚是受村人的喜愛,由於三兒總是喜歡在後山,加上後山常年雲霧繚繞,村人們便常常開一些善意的玩笑,說是三兒在後山裏遇到了神仙。
又是一輪明月,在村後的那間小茅屋裏,點點燭火把小屋照耀的分外溫暖,三兒娘在燭光下替孩子縫補那件早已褪色的綠色長衫“娘,別再縫了,明天天氣好了再縫也不遲啊,別看壞了眼睛”“沒事,娘都早已經習慣了,現在補補,明天就可以穿了,咳,咳,咳,咳,咳。。。。。”又是一陣咳嗽,三兒忙停下手裏的藥草活計,“娘,你的病又犯了,都說了多少次了,有什麼活計留給我來嗎?”三兒輕輕的撫著娘的後背,語氣中有少許的責備,更多的則是對娘親的關心,“娘沒事的,對了,娘煮了粥,你再吃一碗吧。”三兒娘欣慰的一笑,起身要向外走去。“娘,不用了,我去,您在這裏坐著休息一會吧。”說完,三兒快步向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