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一年級的新生來到指定考場的相應位置。
一進入考場,一層肉眼無法看見的電子信號覆蓋整個考場,這是信號屏蔽器,這種信號屏蔽器不是災變之前的那種手機信號屏蔽器,現在的信號屏蔽器能讓你身上所有的電子設備全部陷入沉睡狀態。
而考場上是全範圍的攝像頭,雖然沒有老師監考,但基本上杜絕了作弊的可能性。
能進入第三小學的孩子家庭教育基本都是不成問題的,孩子的品行應當也是不成問題的,但必要的監督對於任何學生來說都是必須的,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畢竟還沒有徹底成型,家庭和學校還是需要適當引導的!
丁浩坐在座位上,默默地觀察著整個考場,雖然他的人生已經有六年了,但那六年是和爸爸媽媽呆在一起的,最多出去玩玩,同齡人接觸的也不多,考試更是隻在星網上見過。
對於新的事物和同伴,他隻記得媽媽和他反複強調的一句話:觀察一切你不認識的東西和同類,低調的觀察,默不作聲的觀察!他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她媽媽強調這一點時的認真和心有餘悸!
直到幾年後的一個偶然情況,他才知道媽媽年輕的時候外出狩獵曆練,作為斥候的媽媽因為發出一點響聲而被妖獸探知到了,而她自己又沒有觀察清楚整個環境,最終被妖獸打了個埋伏,整個隊伍死傷了三分之二,媽媽的一個至交好友都在這次戰鬥中因為她的失誤而亡!
整個考場都是靜悄悄的,如果仔細觀察周圍的部分學生,還是能看到一些人的嘴巴在微微動著的,這是在臨時抱佛腳呢!
不一會兒,到了四點三十了,隻見每個人的桌上緩緩劃過一個蓋子,裏麵是一套簡單文具和一張試卷。蓋子在劃過之前真沒有人發現過裏麵有東西,蓋子和桌子基本是無縫銜接的。
因為是不設監考人員的,所以試卷都是現場打印的,桌子裏有一台微型打印機,考場總負責人在總光腦前發送本場考試的試卷到各個考場,然後各個考場就相應打印試卷。避免更多的人接觸試卷,也就避免了泄題的風險!
考生也都隻要本人進入考場就行,沒有任何身份檢查,個人光腦會和考場光腦對接信號的。
丁浩拿到試卷,翻了一翻,大致看了一下考什麼。雖說這種入學考試基本類型時不變的,但誰知今年有沒有變化呢。
試卷很簡單,就是三篇默寫加簡單注釋。
試題一:請默寫《三字經》全文,並解釋第108句的涵義。
試題二:請默寫《百家姓》全文,對丁姓的來源作出解釋。
試題三:請默寫《千字文》全文,並解釋第1句的涵義。
丁浩一看這四道題目,就感覺很簡單,考的都是記憶力。
這四道題目,已經延續了很多年了,在所有小學基本都采用這四道題,除了每年的解釋具體句子有變化,其餘的基本沒變化。這也是學校或者說是各個基地市的統治者對於6歲孩童的要求。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又叫“三家村”,是災變之前華族傳統啟蒙教育的第一書。災變之後國家雖然沒有了,但是民族依然存在!
說來也有點可笑,災變之前很少有學校將“三百千”列入學校教材,也沒有將他們作為啟蒙教材,啟蒙第一書在那時也隻是一個笑話罷了,隨便找所小學能背個100字以上的“三百千”的人都找不到幾個。
但災變之後,對於文化的傳承更加重視,人們也發現很多華族的傳統文化對於修煉有很大的幫助,對於人性的修養也有幫助。
比如說“三百千”就是學前教育必備品,任何一個小學生都能在這上麵講的頭頭是道。
再比如說《道德經》,也是一本華族經典,但那時研究它的人很少很少,能有上萬人知道它的全文都很不容易。但現在它是所有人緩解壓力的必備品,任何一名戰士在狩獵歸來,必然誦讀《道德經》一小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丁浩熟練的將1145字“三字經”默寫了下來,這很輕鬆,母親從小就叫她背了,並且教導她裏麵的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或許他現在一直不懂,但記住就行!
《三字經》的第108句是“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誌。”
“梁灝這麼大年紀,尚能獲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驚異,欽佩他的好學不倦。而我們應該趁著年輕的時候,立定誌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無量。”
丁浩很輕鬆的完成了第一題,這些或許是一知半解,但記憶都很深刻。
在黑暗紀元的這100多年的曆史中,人們無數次的證明了這些學前教育所背誦的東西對人生以後的影響之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