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原名澳洲,源於西班牙文,意為“南方大陸”。大洋洲,位於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赤道南北的廣大海域中。其狹義的範圍是指東部的波利尼西亞、中部的密克羅尼西亞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亞三大島群。廣義的範圍是指除上述三大島群外,還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新幾內亞島(伊裏安島)等。大洋洲陸地總麵積約897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麵積最小的一個洲。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入選世界遺產多以自然景觀為主。
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神秘莫測的聖地烏盧魯國家公園……大洋洲締造了一個個自然傳奇。這些傳奇讓人驚豔和感歎,也讓這片神奇的土地顯得更加恢弘和榮耀。
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區,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觀之一,也是澳大利亞人最引以為自豪的天然景觀。位於澳大利亞東北岸,是一處延綿2000千米的地段。這裏景色迷人、險峻莫測,水流異常複雜,生存著400餘種不同類型的珊瑚礁,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魚類1500種,軟體動物達4000餘種,聚集的鳥類242種,有著得天獨厚的科學研究條件,這裏還是某些瀕臨滅絕的動物物種(如儒艮和巨型綠龜)的棲息地。在那麼廣闊的海域內,有300種以上的活珊瑚,再配上不計其數而又奇形怪狀色彩鮮明的大小魚類,在海底點綴成巧奪天工的景致。
(一)名稱的由來
大堡礁名稱的由來與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有關。1770年6月,庫克船長駕駛“奮鬥”號環球考察時,他的船隻陷在澳大利亞東海岸和珊瑚礁的瀉湖之間動彈不得。盡管極力想法擺脫,“奮鬥”號還是擱淺了。庫克隻好率領水手上岸修理船隻,在停留期間他考察了珊瑚礁群,並為這些珊瑚礁群起名為“大堡礁”。
(二)大堡礁概況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縱向綿延於澳大利亞東北岸外的大陸架上,與海岸隔著一條13~240千米寬的水道。它北起托雷海峽,南至弗雷澤島附近,長達2000餘千米。其寬度由北部不足2千米,向南展寬至150千米以上,由大約2900多個大小島礁組成,總麵積達20.7萬平方千米。大堡礁退潮時,約有8萬千米的礁體露出水麵,而漲潮時,大部分礁體被海水掩蓋,隻剩下600多個島礁忽隱忽現。整座大堡礁就像一道天然的防波堤圍住昆士蘭外海,使得由大堡礁到陸地之間的海麵相當風平浪靜,再加上星布其間的小島,使得此區成為地球上最讓人向往的海上樂園。
(三)大堡礁的形成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礁岩體,是距今15000年前的珊瑚一點點長成的。營造如此龐大“工程”的“建築師”,是直徑隻有幾毫米的腔腸動物珊瑚蟲。珊瑚蟲體態玲瓏,色澤美麗,隻能生活在全年水溫保持在22~28度的水域,且水質必須潔淨、透明度高。澳大利亞東北岸外大陸架海域正具備珊瑚蟲繁衍生殖的理想條件。珊瑚蟲以浮遊生物為食,群體生活,能分泌出石灰質骨骼。老一代珊瑚蟲死後留下遺骸,新一代繼續發育繁衍,像樹木發芽抽枝一樣,向高處和兩旁發展。如此年複一年,日積月累,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骼,連同藻類、貝殼等海洋生物殘骸膠結一起,堆積成一個個珊瑚礁體。珊瑚礁的建造過程十分緩慢,在最好的條件下,礁體每年不過增厚3~4厘米。有的礁岩厚度已達數百米,說明這些“建築師”們在此己經曆了漫長的歲月。同時也說明,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地區在地質史上曾經曆過沉陷過程,使追求陽光和食物的珊瑚不斷向上增長。在大堡礁,有350多種珊瑚,無論形狀、大小、顏色都極不相同,有些非常微小,有的可寬達2米。珊瑚千姿百態,有扇形、半球形、鞭形、鹿角形、樹木和花朵狀的。珊瑚棲息的水域顏色從白、青到藍靛,絢麗多彩;珊瑚也有淡粉紅、深玫瑰紅、鮮黃、藍鑲綠色,異常鮮豔。
(四)天然海洋生物博物館
大堡礁也是一座巨大的天然海洋生物博物館。在遼闊澄碧的海麵上,點綴著一個個色彩斑斕的島礁,大礁套小礁,環礁包著瀉湖,礁外波濤洶湧,礁內水平如鏡。礁上海水淹不到的地方,已發育了較厚的土層,椰樹、棕櫚挺撥遒勁,藤葛密織,鬱鬱蔥蔥,一派絢麗的熱帶風光。透過溫暖清澈的海水,可看清400餘種珊瑚所構成的密密叢叢海底“森林”,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珊瑚叢中遊弋著1500種魚和4000種軟體動物,這裏也是儒艮和大綠龜等瀕臨絕滅動物的棲息之地。肥大的海參在蠕動,大紅大黃的海星在爬動,奇形怪狀的蝴蝶魚、厚唇魚穿梭如織,還有近1米的大龍蝦、上百千克重的硨磲。這裏又是鳥類的樂園,成群的海鳥如雲遮空,更為大堡礁增添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