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3章 暴亂潮水(8)(2 / 3)

也就是說,到了章邯大軍逼近陳郡之時,幾乎所有的六國世族都背叛了陳勝王,楚、齊、燕、趙、魏五國全部複辟了王號。此時,這些六國老世族的後裔們已經完全忘記了自家慷慨激昂宣示的反暴秦使命,沒有施行一次任何形式的反秦作戰,而隻是全力以赴地以複辟舊王號為最大急務。他們拋棄了一切道義,既不惜背叛給了他們反秦軍力的陳勝政權,又不惜背叛自己的進兵統帥,同樣不惜背叛故國的傳統王族,甚或不惜背叛同時進兵的故交同盟者,全然是以複辟舊國旗號為名目,全力圖謀著自己的王侯大夢。當此之時,種種野心大泛濫,相互背叛,唯求稱王,紛紜大亂彙聚惡變成了一股無可遏製的複辟狂潮。在這片彌漫天下的複辟狂潮中,除了陳勝的張楚力量仍然秉持著反秦作戰的軸心使命,其餘所有的舉事者都陷入了爭奪地盤爭奪王號爭奪權力的漩渦之中。這種亙古罕見的大亂象,激發了各種潛在勢力以暴兵形式爭奪利益。其中,楚國的勢力旗號最多,有陳勝的張楚,有秦嘉景駒的景楚,有項梁的項楚,有劉邦的劉楚,有黥布的山楚,有彭越的盜楚。總歸是,此時之天下,始皇帝平定六國之後的一統大文明氣象已經蕩然無存了。在烽煙四起的大亂大爭中,沒有任何一方勢力再聽從陳勝這個草創王的號令了。

五、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

陳勝的眩暈,一進入陳郡便開始了。

轟轟然稱王立國,陳勝立即被熱辣辣的歸附浪潮淹沒了。秉性粗樸坦蕩的陳勝縱然見過些許世麵,也還是在終日不絕於耳的既表效忠又表大義的宏闊言辭包圍中無所適從了。其時,包括吳廣在內的所有初期舉事者,都成了職司一方的忙碌得團團轉的大小將軍,人人陷入功業已成的亢奮之中,既不清楚自家管轄的事務政務該如何處置,更不明白該如何向陳勝王建言。以這些農夫子弟們的忖度,陳勝天命而王,自有上天護佑,一切聽陳勝王便是,根本用不著自家想甚軍國大事。實際情形是,除了那個炊卒莊賈執意留下給陳勝王駕車,陳勝身邊沒有一個造反老兄弟了,更沒有一個堪稱清醒的與謀者。一切驟然擁來的新奇人物新奇事端,事實上都要靠陳勝自己拿出決斷。立國建政編成大軍任命官吏等大事,尤其要靠陳勝一人決斷。

凡此等等任何一件事,對於陳勝都是太過生疏的大政難題。坦蕩粗樸的陳勝本能地使出了農夫聽天由命的招數:誠以待人,聽能人主張。朝政大事,陳勝任用了四個能人主事: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並領政事,並主司群臣;孔子八世孫孔鮒為博士,主大政方略問對;逃秦博士叔孫通為典儀大臣,執掌禮儀邦交。朱房、胡武,是與周文一般的六國舊吏,能於細務,長於權謀,獨無大政胸襟。但是,在粗識大字的陳勝眼裏,能將一件件公事處理得快捷利落,已經是神乎其神的大才了,何求之有哉!叔孫通與孔鮒則大同小異,一般的儒家做派,不屑做事,不耐繁劇,終日隻大言侃侃。樸實厚道的陳勝發自本心地以為,既然是王國大政,便必得要有這等動輒出玄妙言辭的學問人物,否則便沒有王者氣象了。四人之下,號稱“百官”的二三十名官員就位了。初次朝會,叔孫通導引百官實施了朝見君王的禮儀,陳勝眼看階下一大群舊時貴胄對自己匍匐拜倒,高興得又是一聲感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朱房胡武立即領著群臣高呼萬歲,陳勝嗬嗬嗬笑得不亦樂乎了。

其時,草創的張楚政權,上下皆呼立即實施滅秦大戰。陳勝原本便是絕望反秦而舉事,對立即滅秦自是義無反顧。然對於滅秦之後,該在天下如何建政,陳勝卻一點主意也沒有。此時,方任博士的孔鮒鄭重請見陳勝,要陳勝早日明定大局方略。這是陳勝第一次以王者之身與大臣問對,很感新鮮,竭力做出很敬賢士的謙恭。

“博士對俺說說,除了反秦,還能有啥大局方略?”

“如何反秦?如何建政?此謂大局方略也。”孔鮒一如既往的矜持聲調回蕩在空闊的廳堂,“秦雖一天下而帝,然終因未行封建大道而亂亡。今我王若欲號令天下,必得推行封建,方得為三代天子也!不行封建,秦不能滅,我王亦無以王天下。”

“博士說說,啥叫封建大道?”

“封建大道者,分封諸侯以拱衛天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