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首陽靈山(1 / 3)

(書前寄語)

第一次寫書,情節進展會有些慢,文字描寫很傷感。書友們最好看一看序,裏麵會交代故事的主要情感糾結。中途會埋下若多伏筆,開始時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各位書友們先咬牙看,後麵會越來會越精彩。

******

正文

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

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

坎其擊缶,宛丘之道。無冬無夏,值其鷺翿

——《詩經·陳風·宛丘》

宛丘山,坐落於大地中央,為地根靈脈彙聚之處,靈力上衝星宿,撫撼中宮。蚩尤大敗後,人皇一脈均建基於此,從而使宛丘山成為人族聖地。

宛丘山脈逶迤蜿蜒,東西綿亙長達千裏。宛丘山山勢並不陡峻,反而平緩柔和。傳說上古凶獸盤龍因誤入此地,靈力相克而死,身軀化作山巒。不過宛丘山東西狹長,再加之山勢平緩,遠遠望去,果如一條匍匐而臥的巨龍。

龍腹之下,是平川萬裏。那裏,坐落著人皇之都——陽城。陽城富麗堂皇,眾生雲集,人家參差竟有十萬。大街小巷,多不勝數,三教九流,比比皆是。陽城的北麵,一座宏偉巨殿,白玉鋪裝,依山而建。宮殿的名字,叫做“朝儀”,是曆代人皇居住之所。天下朝儀,九州歸心。先代人皇建宮伊始,命名朝儀,便是此意。朝儀宮最高處,亭亭而立一座小閣,名為“映君”。映君閣是人皇受百姓朝拜之處,在那裏,不僅能俯瞰陽城內外,更能盡收百裏之外於眼底。

登上映君閣,縱覽四方,就會發現陽城南麵,有一怪象。陽城向南望去,百裏之外,地勢突然變得陡峻起來,一宗山脈橫亙眼前,仿佛從地麵憑空拔起。山脈名為“首陽”,山勢之險不下宛丘山百倍。山峰高聳入雲,氤氳怪霧於山腰處千纏萬繞。

首陽山有三座高峰,鼎足而立,勢成三才,取義天、地、人。然而三才環抱,靈力互相激蕩,雖是孕日月之精,天地之氣,但畢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成氣候。然而意外之處在於,首陽山自古就是修仙聖地,修仙界巨擘首陽派,便悟道於此山之中,更是以山為門派命名。

這就是首陽山最為奇異之處。想那三峰環抱能孕育出幾絲靈氣?偏偏於三峰之間,違天叛地地硬是鑽出又一高峰。山峰同樣直插雲霄,且較周圍三峰還要高出幾十丈。最奇特的,當要數其山頂,平常峰頂,皆呈錐狀,而此峰頂端,竟是天成的偌大一方水池,水池中央,又有一通體玄黑的高石浮出水麵,挺立如塔。而正是這方看似拙劣的高石,源源不斷的迸出無上靈力,從而使首陽山源遠流長,成為修仙聖地。

靈石傍水而立,天長日久,竟引來瑞獸“驪龍”,常住水潭。首陽派祖師重門長老,得道之後,四海巡遊之際覓得此地,見其靈力逼人,造勢不凡,隨不識池中黑石是為何物,但修道之人自然能感覺個中力量之大。於是喜不自禁,便於此處開宗建基,門派以山為名。中間一峰命名“玉門峰”,其它三峰,因景色各異,則分別命名為“靈水”、“落雪”、“千石”。

重門長老窮畢生精力,也難測黑石玄機之所在,隻是隱隱覺得,玄石若不和地勢,定應天機,臨終之前叮囑後人必勵精圖治,參破天機之所在。可憐首陽山人才不濟,自重門長老後,連續五代掌門,雖稱得上是出類拔萃,卻皆非人傑。修為自然不必言說,隻是修仙悟道,卻不能隻賴勤奮。於是首陽山開山三百年內,隻落得個得過且過。

俗話說先破後立,否極泰來。首陽山萎靡數百年後,於第六代掌門太尚門下,出了一位驚天動地的神人。太尚自身平庸,但有滿腔抱負,一心光大首陽山門麵。於是決定親自下山,雲遊天下,希望能尋得資質上乘,稟賦慧根之人,也好不辱宗祖之托,落得個不肖之名。然而太尚所為,因果道來,竟多半是出於私心,也無怪乎他太過平庸。

平庸歸平庸,太尚的這番行為,倒是感動了上蒼。雲遊多日後,太尚回返首陽,還帶回一名少年。少年容貌倒是清秀英俊,隻是沉默寡言,少與外人談話。所有人隻知道他法號“鏡昆”,其他的,便一無所知了。而正是這位沉默寡言的少年,多年後,使首陽山呼雲喚雨叱吒天下,後人皆稱“鏡昆祖師”。想來也是天也可憐首陽山,空守著一方寶貝卻不能物盡其用,不然隻憑太尚一雙垢眼,還故作高深雲遊天下,雌雄尚且不辨,如何能識得天下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