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鬆甲龍
雪鬆甲龍是已知最原始的甲龍科恐龍,它的頭顱骨化石是在北美洲的下白堊紀地層發現。這個頭顱骨缺少了被認為是甲龍科的祖征的頭蓋裝飾物。
它的模式種是聖經雪鬆甲龍。屬名意為“雪鬆山的裝甲”,是以發現化石的雪鬆山組為名;而種名則是按其發現者Sue Ann Bilbey及Evan Hall而來的。
所有被歸類於雪鬆甲龍的化石,都是在雪鬆山組的Ruby Ranch段發現的。放射性測定發現該位點是屬於阿爾布階的。
敘述在2001年,肯尼思·卡彭特等人提出雪鬆山龍的鑒定特征·翼骨延長,尾外側有滑車形的骨突前上頜骨有6顆圓錐狀牙齒、筆直的坐骨。前上頜骨的牙齒是一種特征,因為這也在其他原始的鳥臀目中發現。相反的,眼窩的側 ,是龍科的。
已發現的2個頭顱骨,長度估計為60厘米。其中一個頭顱骨是非天然狀態的。這是古生物學家第一次可以研究的甲龍科頭骨。
正模標本在2001年,肯尼思·卡彭特等人將編號CEUM12360的化石定為聖經雪鬆甲龍的正模標本。CEUM12360標本包含了一個不完整、但天然狀態的頭顱骨,缺乏口鼻部及下頜。他們亦將其他骨頭列為副模標本,即一些獨立的骨頭都編人聖經雪鬆甲龍之內。
聖經雪鬆甲龍被認為與中國的戈壁龍及蒙古的沙漠龍有著接近親緣關係,它們都被分類在甲龍科中。但近年有研究指雪鬆甲龍屬是結節龍科的最原始物種,是爪爪龍、林木龍及楣甲龍的最近親。但是新骨骼的發現確認了雪鬆甲龍是最原始的甲龍科。
漂泊甲龍
漂泊甲龍是種鳥臀目甲龍下目恐龍,化石發現於加州南部。
屬名意為“漂泊的盾甲”,因為本·卡斯勒提出這些化石因為半島山脈地體北上移動,而被帶離原本的地點。種名則是以古生物學家WalterP.Coombs.Jr.為名,以紀念他多年來對於甲龍類的研究貢獻。
漂泊甲龍是種中型甲龍科恐龍,身長估計約為6米。化石是一個部分骨骼(編號SDNHM339),包含股骨、脛骨、腓骨、不完整的肩胛骨、肱骨、尺骨、左右坐骨、脊椎、肋骨、至少60個不相連的骨盆部位裝甲、8顆牙齒。這些化石發現於加州卡爾斯巴德附近的海相諾馬角組,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上坎潘階。這隻恐龍的屍體可能被衝刷人海洋中,並在海底成為小型沙礁。漂泊甲龍因為它們的甲板形狀與排列方式,而被歸類於甲龍科。
龍
戈壁龍是甲龍科的一個屬,化石於中國的烏梁素組中被發現,年代屬於下白堊紀(阿普第階至阿爾布階)。正模標本包含了一個頭顱骨及一些自今仍未描述的顱後骨。戈壁龍與它的姊妹分類沙漠龍一同被歸類於甲龍科,但不屬於甲龍亞目。戈壁龍是大型的甲龍科,頭顱骨有46厘米長及45厘米寬。它的學名是以化石發現地的蒙古戈壁沙漠來命名的。戈壁龍隻有一個物種,就是G.domoculus。
戈壁龍的頭顱骨與沙漠龍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包括有圓的鱗狀骨、大橢圓形眼窩孔、大型外鼻孔、三角的狹窄喙嘴、突起的方顴骨、及往後側向的副枕突等。但這2個分類因上領齒列的不同長度來區分;戈壁龍有未固定的基翼突,並有延長的犁骨前上頜骨突起.沙漠龍頭蓋骨上有溝痕,戈壁龍沒有。
牛頭怪甲龍
牛頭怪甲龍又名牛頭怪龍,是甲龍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約7000萬年前。
牛頭怪甲龍的化石是一個完整的頭骨,發現於蒙古戈壁沙漠。牛頭怪甲龍的頭骨外形類似具有骨甲的牛頭。腦殼相當原始,具有甲龍科的典型特征。牛頭怪甲龍是由CliffordA.Miles與ClarkJ.Miles命名。屬名意為“牛頭人蜥賜”;種名則是Vilayanur S.Ramachandran為名,他從日本商人那是買下這些化石,並且交給科學家研究。
怪嘴龍
怪嘴龍又名承溜口龍’是已發現較完整化石的甲龍科恐龍中生存年代最早的物種。它的頭顱骨長約29厘米,身體全長有3—4米,它的體重約有1噸。正模標本是在美國懷俄明州奧爾巴尼縣的莫裏遜組中被發現的,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第二早期的甲龍科是澳洲昆士蘭州的敏迷龍,年代為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
模式種是G.parkpinorum,是由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在1998年命名,當時為G.pakpini。屬名意思是“滴水嘴獸蜥蜴”。一個怪嘴龍的骨架模型,正在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中。
北美洲古生物博物館怪嘴龍的正模標本是於1996年挖掘的,目前在科羅拉多州丹佛的丹佛自然曆史博物館展覽。除了正模標本以外,還發現2個部分骨骼,但尚未研究。這些標本包含了大部分的頭顱骨及部分顱後骨。它原先於1998年被命名為G.pakpini,但卻後來於2001年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被更名為G.parkpin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