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搖角龍類恐龍(3)(1 / 3)

如同所有角龍類恐龍,短角龍是草食性。在白堊紀期間,開花植物的地理範圍有限,所以短角龍可能以當時的優勢植物為食,例如:蕨類、蘇鐵、針葉樹。它們可能使用銳利的喙狀嘴咬下樹葉或針葉。

戟龍

戟龍又名剌盾角龍,在希臘文意為“有尖剌的蜥蜴”,是草食性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坎潘階,約765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戟龍的頭盾延伸出6個長角,兩頰各有1個較的角,以及1個從鼻部延伸出的角,這個單獨的角約60厘米長15厘米寬。這些角狀物與頭盾的功能已經爭論很多年了。

戟龍是種大型恐龍,身長5.5米,高約1.8米,重約3噸。戟龍擁有短四肢,以及笨重的身體。戟龍的尾巴相當短。它們有喙狀嘴,以及平坦的頰齒,顯示它們是草食性恐龍。如同其他角龍類,戟龍可能是群居動物,以大群體方式遷徙,這理論從化石可以透露出來。

戟龍是由勞倫斯·賴博在1913年命名,是尖角龍亞科的成員。戟龍已知有3個種:埃布爾達戟龍、卵圓戟龍、帕克氏戟龍,但最後一種常被認為是埃布爾達戟龍的異名。其他曾被列人戟龍的種已經改列為其他屬。

戟龍與人類的體型相比戟龍的成年個體身長約5.5米,重達2.7噸。頭煩非常巨大,擁有大型鼻,原型標本鼻部上高大的角有50厘米長,頭盾上有4到6個尖角,數量依物種而不同。頭盾上4個最長的角,每個幾乎跟鼻部的角一樣長,約50到55厘米。戟龍頭盾的較低部分有較小的角,類似尖角龍頭盾上的小角,但較小。友卩同大部分角龍科恐龍,戟龍頭盾上有大型窩窗。嘴部前方是缺乏牙齒的喙狀嘴。戟龍眼睛上方有微、未發展的眉角。

戟龍的龐大體型類似犀牛的體型。戟龍的強壯肩膀用在在物種內的打鬥中。戟龍有相當短的尾巴。每個腳趾有蹄狀爪,由角質包覆。臀部有10節愈合的薦椎,數量超過其他恐龍(不包含鳥類)。

戟龍以及角龍科恐龍的四肢姿勢有過不同的假設,包括前肢直立於身體之下,或是前肢呈現往兩側伸展姿勢。最近的研究提出戟龍最有可能采取兩種說法中間的蹲伏姿勢。古生物學家格裏高利·保羅,以及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動物博物館的佩爾·克裏斯坦森,基於角龍類的非兩側伸展式足跡,提出大型角龍類如戟龍能夠以大象的方式奔跑。

戟龍是尖角龍亞科的成員,尖角龍亞科的特征是突出的鼻角、次等大小的額角、短頭盾與短鱗骨、高大的臉部以及往後方輻射的鼻部窩窗。尖角龍亞科演化支的其他成員有:尖角龍、厚鼻龍、愛氏角龍、野牛龍、埃布爾達角龍、河神龍、短角龍以及獨角龍,但最後兩個是疑名。因為尖角龍亞科不同種、甚至不同個體的差異性,所以一直有爭論哪些屬、種是有效的;尤其是尖角龍與獨角龍是否有效屬,還是不同性另1J的成員。在1996年,彼得·達德森發現尖角龍、戟龍、獨角龍之間有足夠的差異性可成立獨立的屬,而戟龍與尖角龍的關係較親近,而離獨角龍關係較遠。達德森認為獨角龍中的M.nasicornis可能是雌性戟龍。他的論點隻有部分人采納,其他研究人員並不接受M.nasicornis是雌性戟龍的觀點,或獨角龍為有效屬。較早的角龍類恐龍原角龍被假設為兩性異形,但沒有證據顯示角龍科恐龍為兩性異形。

戟龍的演化起源因為早期角龍下目恐龍的化石非常稀少,所以很多年來無法確定。在1922年發現的原角龍,稍微顯示出與早期角龍科恐龍的關係。在90年代晚期發現的祖尼角龍,是已知第一種有額角的角龍下目恐龍。而隱龍是已知第一種侏羅紀角龍下目恐龍。這些新發現非常重要,並描繪出角龍類恐龍的起源,它們起源於侏羅紀的亞洲,而真正有角的角龍類出現在晚白堊紀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