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巴金老人離我們遠行已經整整三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現在我眼前,耳邊也常響起他那濃重的成都鄉音,書店裏的書架上仍然終年陳列著他的書,還是長銷不衰,劇院裏、影視的銀屏上也常演出根據他的作品改編的劇目,博得觀眾讚歎。有一次,一位友人看了新編的電視劇《家》對我說:比起那些新作,這樣的經典之作還是要更耐看些,更有味道些,還能引起一些思索,感到一點藝術的享受……總之,人們還常要提起他,議論他的人和作品。看來他在人們生活中、心中仍還占著一個重要位置,這大概就是昭示著一個偉大作家的藝術生命力吧!
但是,巴金的生命之路究竟給了我們什麼樣的精神啟示和教益呢?譬如,他晚年說過,“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好人?我幾十年來探索的就是這個問題。”其實這也正是當前中國人都要麵對和思考的問題。現在有些人一談到這些問題就反感,說這是非文學反文學的。但是,哪個文學不管打什麼旗號,何嚐不有意無意地在教化著讀者,這是一個躲避不了的問題,不是你承認不承認,想談不想談。如果一個作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一定會對讀者的精神、感情、思想以至人生之路在不知不覺中起著潛移默化、感染熏陶的作用。巴金常說,他從事文學創作伊始,就是想著怎樣使人們生活得更美好些,變得更善良些。
時光流逝得實在太快了,快得令人沮喪,恍惚間自己已經是垂暮之年了。想到我寫過幾本巴金老人的傳記也已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但對巴老的認知和理解仍然很膚淺。這次老友金宏達君囑我寫一本簡要的《巴金傳》,供更多的讀者閱讀,更好地了解巴金。這是很好的想法,我也很想寫得好些,寫出點新意來,但已覺得力不從心,隻能說是勉為其難寫成現在這個樣子:希望通過本書能對巴金老人有點初步的了解,知道為什麼人們對他的為文如此關注,對他的為人如此敬仰,對他傳存給我們的思想文化營養還能繼續吸取享用?當然這隻是作者的一點心願,更須傾聽讀者和方家的批評指正,如若天假以年,還有機會再作補正和提高,以報答讀者的厚望。這當是筆者的大幸了!
陳丹晨
2008-11-25
巴金與中國留學生詹劍峰(右)、桂丹華(中)合影,攝於1928年春天,即巴金創作《滅亡》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