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盧溝橋”藥馱子(1 / 1)

抗日戰爭時期,白求恩率領醫療隊來到中國,幫助八路軍救治傷員。那時候,經常需要緊急轉移,但是醫療器械太多,轉移起來很麻煩。白求恩很著急,一直在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他看到老鄉們出門時搭在肩上的褡褳,前後兩個大口袋,可以分別裝各種東西。白求恩心想:如果把這個褡褳改裝一下,用來裝醫療器械豈不是很方便?

他說幹就幹,很快就做了一個搭在馬背上的褡褳子,然後裝上醫療器械搭在馬背上,讓馬在打穀場上跑了幾圈。結果,那些醫療器械都混在了一起,有的東西互相撞擊後,都沒法用了。實驗失敗了,但他不甘心,繼續琢磨。

後來他又看見驢背上的馱子,兩邊用荊條編的筐,中間用兩根木棍連接起來,拱在驢背上,使用起來也很方便。

他又開始琢磨,能不能把這馱子改裝一下裝醫療器械呢?他一夜沒睡,親自設計,改了一遍又一遍,終於在天亮時,完成了藥馱子的設計。

他設計的藥馱子很像一座單孔橋,“橋”頂是沒有蓋的箱子,兩邊是帶抽屜的木箱,抽屜裏再用木板隔開,在兩個馱子上搭一塊門板就成了一個簡易的手術台。這種藥馱子可以盛100次手術和500次換藥用的器械和藥品,相當於一個手術室、一個換藥室和一個小藥房。而且,它攜帶方便,半小時就可以展開,15分鍾就可以收起,放在牲口背上就可以馱走。後來它在戰場搶救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白求恩給它取名為“盧溝橋”,一方麵是因為它像一座橋,另一方麵也是為了紀念抗日戰爭。

換位思考:

白求恩為了更好地做好當時那種艱苦條件下的醫療救助工作,竟然親自動手動腦設計製作可以移動的藥馱子。這個幾乎可以申請發明專利的簡易移動手術台,讓我們看到了他對工作高度的責任心。他能不讓中國人民敬佩嗎?

成長感悟:

隻要你有高度的責任感,你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從更多的角度和方向努力,從而使你的學習得到提高,使你的工作更加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