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欣慰的是,喬小小沒有在這樣的束縛之下失去活力,他依舊保持著樂觀的天性和追求自由的夢想。在小說裏,有一個和喬小小始終聯係密切的意象——風箏。雖然被家長製止、被同學視為無聊幼稚,但是喬小小卻依舊對風箏情有獨鍾。他對風箏的這份渴望,何嚐不是他對自由天空的向往?何嚐不是他對青春激情的釋放?小說的最後,喬小小巨大的風箏托載著一群少年的青春活力飛上天空,這個時刻他們忘記了一切,“他們願意一直這麼跑下去,跑到天的盡頭,跑到天上”,平日裏被壓抑的激情回到了他們身上,甚至感染了“跟蹤”而來的焦老師和喬放。這是作者寄予的理想願望。當然,生活沒有那麼容易,小說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當焦老師和喬放看到青春的風箏飛翔在藍天,看到那曾經也澎湃在他們心中的青春激情,應該會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吧?
這隻巨大的“風箏”也會讓我們思考很多。兒童文學的立場,有的是教訓,有的是迎合或者撫慰,而《我們的小時候》是基於理解。王巨成是一位現實感非常強的作家,做過二十多年的老師,他的小說建立在堅實的生活基礎之上,離讀者非常近。《我們的小時候》沒有什麼傳奇色彩,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但是我相信,它正是讀者需要的小說。當我們從充滿遊戲感的嬉鬧文字裏走出來,或者暫時放下緊張刺激的網絡遊戲,這個時候,安靜地讀一讀王巨成的小說,體味一下生活複雜的滋味,感受一種莊重嚴肅的文字,想一想我們自己要麵對的問題,或許會發現,這樣的閱讀,對於我們的精神,有一種支撐的作用。
風吹漣漪
——評《我們的小時候》
李彥之
童年是我們每個人都不能繞過的“彎”。無論是天真、純潔、懵懂還是叛逆、輕狂、無知,童年是人的一生唯一可以守候的淨土。可是,當我們漸漸長大,逐漸開始生活,接觸社會的時候;當我們擁有了對成熟體驗的時候,卻不知不覺失去了對於童年的一切,童年似乎成為了一個完全陌生的概念。於是,成人以一種完全成人化的判斷標準來教育孩子。童年似乎已經被成人完全地遮蔽掉了。成人儼然失去了內心深處那份最珍貴的東西——純真。正是這份純真的喪失,讓成人再也無法讀懂孩子的心靈,難以走進孩子的世界。因而,《我們的小時候》的出現,有著不尋常的意義。
《我們的小時候》看似一部校園小說,但是它的受眾麵絕不僅僅是青少年,對於成人而言也可以在這部書中找到曾經屬於“自己的小時候”,更值得言說的是對於那些已經為人父為人母的“大人”來講,《我們的小時候》這部小說能夠幫助你走進孩子的“世界”,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關愛孩子、了解孩子。
細讀《我們的小時候》這部兒童小說,不難發現作家以敏銳的眼光洞察到了孩子內心世界的那份茫然,並用感悟的筆調把這種迷茫深情地表達了出來,把特別是由於家長對孩子的不理解和不信任,更是加重了孩子內心世界的這分迷茫表達了出來。作者沒有生搬硬套地采用說教的方式,而是別具匠心地把我們的小時候,即不僅僅是孩子的小時候還有大人的小時候的性情特征做對比一起穿插敘述,這就使得成人能夠設身處地地想孩子。其實,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小時候,可是成人為什麼把自己童年的特征忘掉去抹殺孩子的童年,為什麼不能回想自己的小時候來觀照自己的孩子?小說的主題非常的鮮明,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探討了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和老師如何引導這一年齡段的孩子的問題,顯然這是很棘手的問題。因為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即文中喬小小和童小童所處的年齡十四五歲正是叛逆的時期,這時的孩子“他們正處在生理上的成熟期,這樣青少年在心理上產生成熟感,他們希望獲得成人的某些權利,找到新的標準並渴望變換社會角色”。另外小說還對家庭教育有著深刻的反思,一個離異的家庭如果不能處理好孩子的情緒,對於尚未成年的兒童來講是極容易因為父母的分開變得極端的。童小童其實是一個很聰明懂事的孩子,可是父母的離異卻讓他變得沒有歸屬感,覺得自己是沒有人要的孩子,於是便隨意地放縱自己,變成一個讓父母和老師都頭疼的問題孩子。童小童變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他的家庭,小說有這樣一個細節令人深有感觸,為了能夠讓媽媽開心,童小童幫媽媽做家務,認真地做作業,甚至努力地學習菜譜為媽媽做飯,那一刻他真的就是一個懂得學習懂得愛父母的好孩子。他做的這一切就是為了媽媽能夠要他,能夠陪他。然而,當這一個卑微的想法破滅的時候,童小童徹底地失望了,他脆弱的心靈被徹底地擊垮了。以至於後來當作者意味深長地描述童小童躺在沙發上抽著煙,冷漠而且不屑地看著父親發火的態度時,你甚至能夠聽到孩子心死的哀慟。這絕對是值得每一位成人好好地反思的,作者極力想要通過文本給成人讀者傳達出這樣的信息,家庭的完整對於一個青少年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一個心靈健全的孩子必然需要一個健全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