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3)

公元2679年,地球文明進入發展的停滯期,科技的發展進入瓶頸,時代就像被按下了遙控器上的暫停鍵一樣,被永遠定格在了這一刻。雖然科技的分類已經劃分的很細很細,但是海量的基礎知識和人腦開發的局限形成了巨大的製約,專業科技人員從出生開始需要進行近70年的係統學習和實踐,才能較精通的掌握前人研究的技術基礎,才能開始新技術的研究開發。但是此時人腦已經進入衰退期,靈感的迸發已經隨之而去,更多的隻能是程序化的選擇……和失敗……

生物技術,尤其是人體的開發同樣進入瓶頸。克隆技術和新生代基因優選技術仿佛成了人類開發自身的最終手段,從出生開始父母雙方優秀的基因得到最大的保留,缺陷基因在受精卵發育前就被剔除和替換。在一生當中人體的所有器官都可以用克隆器官來替換,當然除了大腦。人類的平均壽命已經超過140歲,最高可達237歲。而唯一製約壽命隻有大腦器官,腦衰老所引發的的老年性癡呆,腦萎縮及腦死亡成了人類生命最主要的三大殺手,至今無法被徹底解決。以前科幻小說中無數次提到的記憶移植,無論是自身的克隆體還是電腦被無數次證明是錯誤的,生命隻能接受終點是死亡這個現實。

電腦的發展已經至極,無論是運算速度和儲存量,分子單層構建的電子元件都已經在現有材料上做到了極限。但是現有的電腦技術下人工智能始終不能成為現實,機械化的程序無論設置的多麼符合人腦的工作模式,也不能使電腦擁有人腦一樣的情感和靈感,執行程序是電腦唯一的運行方法。

宇宙的探索進入瓶頸,人類主要依靠動力的核能係統——現在所已知可以應用的最好方式,可以縮小到一台洗衣機大小,燃料已經不局限於傳統的放射型材料,最高級的核能設備可以用普通生活垃圾,甚至是一切可以得到的分子物質驅,傳統的放射性材料僅作為“點火器”。但用最優質的材料其所提供的動力也隻能使最小型的宇航飛船達到30km/s的速度,返往火星的最短時間可以控製在2個月以內。但是核能和維生技術的發展卻使太空城成為可能,近地軌道周圍和火星表麵,有著大大小小近百萬個太空城。

但是人類通向真正宇宙空間的出路究竟在哪裏……

“誇父號”宇航基地此刻正以3200公裏/秒速度靜靜的穿梭於宇宙中,雖然宇宙空間中的物質稀薄到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在如此之高的速度下,外層船體還是發生著超高頻率的劇烈震動。在這個隔層是人類的禁區,如果進入會被高頻振動直接震的失去意識,然後瞬間骨肉分離。在內外層船體之間的真空減震隔層中,“WJ-4”型多功能移動檢測機器人正靈活的穿梭在各個支撐柱之間,對其間安設的智能傳感器進行檢查。船體前端工作區日常檢測處外檢03組145號工作室,王白甫在全神貫注的分析“WJ-4”檢測器傳回來的全息圖像和數據。他操縱著工作椅在全息圖像的區域來回的穿梭,不斷的右手中的電子指揮筆對遠程的檢測機器人下達的各種指令,偶爾也會在左手上的電子登記簿上寫下查出的問題。

雖然人工智能經過了兩次革命性的改進,但是電腦的智能意識始終停留在初級階段,隻能進行常規及輔助性工作,一年一次的全船檢測還是需要技術人員直接進行。現在所有工作已經進行了70%,王白甫所屬的外層檢修工作區的進度明顯拖慢整體進度。上一次新技術革命新建成的“誇父號”顯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完美,後續暴露的問題時至32年的今天還沒有徹底的解決,而外檢組顯然成了技術人員最不願去的部門,平時工作量巨大不說,還經常出各種問題,緊急事件每年都不少於200件,位列個技術部門之首.。部門領導天天穿梭在會議中心和工作區之間,技術人員則是一年到頭操縱著機器人奔波在資料倉庫和外層船體之間,一年一個月的休息時間年年克扣,雖然指揮中心給外檢組提高了薪酬方麵的待遇,但是願意來這工作的人屈指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