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內門大比(四)(1 / 2)

晚晴拿出古琴,席地而坐,拿出扶搖琴,笛聲一結束,就彈了一首《烏夜啼》。但此《烏夜啼》非南朝大樂師王義慶譜寫的那首,而是著名古琴家姚丙炎先生打譜演奏的那首。琴聲清曠中暗生幽怨。高亢處有如山空夜寒、鳥啼驚心,低回處好比碧紗如煙、隔窗對語。

晚晴心裏有些納悶,他怎麼不合奏呢?難道她猜錯了?

琴聲方歇,笛聲又起,吹得卻是一首《梅花三弄》。《梅花三弄》相傳是晉朝桓伊所作,後來改編為古琴曲。樂曲名稱由來於音樂中代表梅花形象的曲調在不同的段落中反複出現三次,由此稱《梅花三弄》。樂曲表現了梅花昂首挺拔的不屈姿態以及傲雪鬥霜的高尚品格,並借梅花潔白、芬芳和不畏嚴寒的特性來抒發人們對堅貞不屈之秉性、高尚情操的讚美。

笛聲初起,便點綴出冬之肅殺、酷寒。接著笛聲宛如溪水般緩緩流淌,營造出一種隱隱約約的、忽隱忽現的氛圍。梅花一弄,笛聲猶如山泉叮咚般清澈悅耳,仿佛梅花就在眼前,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迎風舞羽翻銀,生動極了。梅花二弄,笛聲轉為清幽寂寞,好像就在靜靜地遠望滿山梅樹,靜謐而遙遠的,動靜相諧,細膩傳神。梅花三弄,笛聲如山澗彈起的水花般輕盈,平添一份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進一步刻畫出梅花不為雪屈、傲然挺立的形象。笛聲慢慢複歸平靜、閑適,空靈飄逸,令人遐思無限。

晚晴沉浸其中,渾然忘我,宋朝才女李清照曾言“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如今才知所言非虛。此人的笛聲可以深入花的心、悸動人的心。他在音樂上的造詣遠勝於她也。

晚晴靜靜聽完,應了一首《平沙落雁》。此曲蓋取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裏,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誌,寫逸士之心胸也。初彈時琴聲舒緩清麗,描繪了一幅極鬆、極靜、極雅的秋江風景。接著琴聲時而舒緩如流泉,時而急越如飛瀑,時而清脆如珠落玉盤,時而低回如呢喃細語,好比秋雁橫江,時起時落,上下交鳴,彈到高妙之處,真如數十隻大雁同時鳴叫一般。直待雁群飛散,孤雁哀鳴,一曲《平沙落雁》歸於沉寂。

晚晴剛一彈完,笛聲立刻接上,吹起了一首《歸樵》。笛聲猶如溪水潺潺流過溝澗,柔和悅耳,婉轉急了,端的有如“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灘”。

琴聲一完,晚晴奏了一首《漁歌》。琴聲嫻雅和靜,起而低回,轉而高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琴韻悠長,意境深遠,微勝方才的《歸樵》。

終於小勝一回,晚晴才想起自己的目地,趁那邊笛聲未起,彈了一首《梁祝》。琴聲輕輕響起,如一條流動的溪水,把人帶入那純潔而美好的愛情中。接著琴聲猶若泉水叮咚般,明亮清脆,像是山伯與英台同窗共讀的嬉笑打鬧一般天真無邪。之後,琴聲趨於溫婉淒美,述說著二人從哀怨離別到重逢無語。忽然,狂風暴雨,電閃雷鳴,琴聲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用暴力和強硬將安詳席卷而去,剩下的隻有二人的傷心欲絕與萬念俱灰。然而,峰回路轉,琴聲舒緩柔和,仿佛一切歸於平靜。此時笛聲忽然響起,琴聲笛聲合二為一,像一曲田園牧歌,卻又令人纏綿悲切,肝腸寸斷,因為那音韻的一起一伏都像是英台殉情的決心,不免讓人心生憐憫。最後琴聲笛聲宛若細雨撫桐,悠揚婉轉,竟融合得如此完美,足以千古流傳……

一曲奏罷,餘韻不絕,北堂耀放下長笛,耳邊沉寂無聲,方才的樂曲還在心間久久盤旋。

笛合奏的確是完美無缺,可晚晴有些鬱悶,這首《梁祝》他之前到底聽過沒有?還要不要再試一試?

“顧師妹!”就在晚晴糾結的時候,北堂耀已經出現在她麵前。

抬頭望去,隻見那人一襲白衣,麵上帶著絲平和的微笑,在淡淡的星光下,宛若謫仙,從頭到腳,都帶著種無法形容的懾人魅力。晚晴竟也不覺被他這種風雅而華貴的氣質所懾,竟不知不覺瞧呆了。晚晴看人很少看五官,即使是明禦煌也隻是讓她眼睛一亮,但眼前的男子,五官竟如此完美,就連氣質也如此雅致高貴,還有他的聲音很有磁性,給人一種安全感。所以北堂耀的美是無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