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不管別人怎麼看,直到今天,我依然固執地認為,人是應該有一個心靈的家園。而這個家園絕對不同於生於斯,長於斯,歌哭於斯的故鄉,也不同於成家立室後生活與工作的地方,它應是我們心靈的歸宿、精神的處所,是讓我們為之虔誠守望的靈魂棲息地。

正因為如此,我從風華正茂的年月開始,便一直在尋找心靈家園。不是我沒有故鄉,也不是我忘卻了故鄉,而是那片曾讓我為之夢牽魂繞的土地,留給我的至多隻是關於兒時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故鄉的背影不但漸行漸遠而且變得朦朧起來。然而故鄉之遠,隻是一種時空距離,而心靈家園之遠,更是迢遙。因而從告別故鄉那一天起,我就踏上了苦苦尋找心靈家園的路程。

於是,我懷想土地而心湧鄉愁的時候,更多的隻在夢裏和筆下。因而在許多的時光裏,我總是像一個精神世界裏的吉普賽人,隨風雨兼程的人生之旅,去死心塌地的尋找心靈的寄托,去建構安妥心靈的家園,從而在這片遠離世俗與功利的淨土之上,得以自由自在地揮灑靈性,心無旁騖的且歌且行,無拘無束的放逐思想的馬群。

有了對心靈家園的渴望,便有了對它的尋找,在曆經許多個歲月之後,我已尋找到一種海德格爾式的安慰:“語言是存在的家”。因為我選擇了用思想與文字來托舉和安撫心靈,所以這種選擇讓我無怨無悔。

誠如智者所言,選擇了文字便選擇了苦難。當然,這種尋找並非花前月下的浪漫,並非明月清風的閑適,然而我心甘情願地在尋找中,感受這種苦難的幸福和這種幸福的困難。正是有了這種達觀和泰然,在無數個水波不興或有風有雨的日子裏,我心平氣和地廝守這一隅屬於心靈的家園,並辛勤如躬耕田野的農夫,鍥而不舍的勞作著收獲著。這就是一種守望,而守望者的心情從來都是鎮定自若且愉悅無比的。

是的,我慶幸這種尋找和守望,且樂此不疲。因而才有了1000多篇(首)各類文學作品發表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才有了第一本詩集《五月的感受》、第二本詩集《田園牧歌》和這本小小說集《真正的獵手》。

當然,我從來沒有把寫作當作職業,它隻是我生命載體的一部分。《真正的獵手》是近幾年部分小小說的結集,許多篇什尚不夠成熟,懇請讀者諸君批評指正。

感謝李成貴老師在百忙之中作序,感謝湖北作家文獻中心熱情周到的服務,感謝所有關心支持幫助本書出版的朋友們,感謝讀到《後記》的讀者,在下鞠躬了。

作者

2006年7月於團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