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上蘆葦山間竹筍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縉
解縉曾撰此聯嘲諷那些肚內空空如也但又誇誇其談之輩。
此聯借物喻人,“頭重腳輕”、“嘴尖皮厚”,形象生動準確,諷刺辛辣幽默,對仗工整,膾炙人口。
嘲都憲侍郎
都憲叩頭如搗蒜;
侍郎曲膝似抽蔥。
——佚名
明憲宗成化年間,太監汪直專權,朝野官吏無不阿諛奉承。汪直外出巡視遊玩,所至都憲、侍郎皆鎧甲戎裝,紛紛伏跪,如同奴仆奉迎主人一樣,其趨炎附勢之狀,實在令人作嘔。當時,有人以聯嘲之。
聯語形象逼真,比喻貼切,把一副副奴才相刻畫得入木三分。
巧斷對句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明)祝允明
傳說,一年除夕,一個財主請祝枝山寫春聯。祝枝山雖是名門才子,但對財主橫行鄉裏、魚肉百姓早已恨之入骨。於是,趁寫春聯之機,嘲弄了財主。待財主把春聯貼在大門口,過路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此聯巧在斷句。如果在“好”“少”字後斷句,則是一副大吉大利的春聯。如果在“春”“運”字後停頓,則變成一副不吉利的春聯了。
寧王進口成囚
地中取土,加三點以成池;
囚內出入,進一王而得國。
——(明)某書生
相傳,明英宗時,皇室寧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橫行霸道,不可一世。有一次,一個書生因文墨之事觸惱了寧王,就把書生囚禁在後花園鐵籠子裏。這天,寧王到後花園池邊賞魚與荷花,興致驟起,吟出上聯讓隨從們對。那些隨從本來皆是酒囊飯袋,一個個抓耳撓腮,無言以對。這時,關在鐵籠子裏的書生對出了下聯。
此聯妙就妙在下聯,書生步寧王上聯之法,“囚內出人”,意思是把我從鐵籠裏放出來。後半句正投寧王造反奪皇位之下懷。於是,寧王把書生放了。豈不知,後半句“王”進“口”內,豈不也成囚犯了!書生下聯既逃了活命,又咒罵寧王謀反朝廷,沒有好下場。不出所料,後來寧王造反不成,被明英宗活擒,押往北京通州處死。
“過手”與“磕頭”
南管北關,北管南關,一過手,再過手,受盡四方八麵商商賈賈辛苦東西;
前掌後門,後掌前門,千磕頭,萬磕頭,叫了幾聲萬歲爺爺娘娘站立左右。
——佚名
明代嘉靖年間,一宦官到江浙一帶遊玩。偶與司北關南戶曹、司南關北工曹二位小吏會飲。飲到高興處,宦官指著二小吏出句侮之。二小吏交換了一下眼色,由一人對出下聯。聯語切合各自身份特點,上聯諷其“貪”,下聯嘲其“奴”。各自把對方挖苦得麵赤耳紅,掛都掛不住了。終歸是狗犬之吠罷了。
居正不正
艾自修,自修勿修,白麵書生背虎榜;
張居正,居正不正,黑心宰相臥龍床。
——(明)艾自修
艾自修,不詳。
明朝萬曆年間,艾自修和張居正同科中舉。艾自修名列榜末一名,稱為背虎榜。張以此出聯嘲艾。艾自修一時未能應對,隻好暗暗留心,抓住張居正的把柄,再做報複。後來,張居正做了宰相,與皇後娘娘暖昧偷情之事,讓艾自修發覺了。艾就以此寫出對句轉送給張居正。此聯不脛而走,被萬曆皇帝知道了,立即龍顏大怒,拿張居正治罪。
此聯不僅在聯首嵌名,而且巧妙地借名發揮,將對方不體麵的事寫得簡捷明了,堪稱一副巧聯。
指鹿為馬
費秀才以羊易牛;
趙中貴指鹿為馬。
——(明)曹宏
曹宏,不詳。
明朝侍郎曹宏一日與其兄赴宴,未按官職排座。當朝宦官劉瑾發現了,即出上聯譏之。曹宏聽他話中有話,立即回敬一聯。
上聯,巧借《孟子》中的話,來譏笑費氏兄弟。下聯,則以“指鹿為馬”典故,反譏劉瑾顛倒黑白、信口雌黃。
斯文喪盡臉麵丟光
文昌橋上,秀才赤身露體,斯文喪盡;
黃昏渡前,府尊搜腸刮肚,臉麵丟光。
——(明)湯門四才子
相傳,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四個學生(陳際泰、羅萬藻、張世純、艾南英),一旦袒胸露腹,橫臥文昌橋上,美其名曰:“曬文章”。撫州知府打橋前路過,他們也不起來,揚言要對上他們的對題,方可過橋。知府大人沒有對上下聯,隻好繞道而行。堂堂知府受了幾個秀才的嘲弄,心中大為不快。於是,寫出半副對子,派人送給四秀才。不料,四秀才立即對上了下聯,讓來人帶回,又把知府大人嘲弄了一頓。
白衣大仁
劈破石榴,紅門中許多酸子;
咬開銀杏,白衣裏一個大仁。
——(明)某禦史
明末,朝廷一個白衣禦史,衣錦還鄉。鄉下有幾個秀才,出言不遜,禦史即出上聯譏諷之。那幾個秀才麵麵相覷,難以應對。自衣禦史輕蔑一笑,對出了下聯。
上聯,借“酸子”喻諷幾個嘴尖腹空的酸秀才。下聯,借“銀杏”自喻,“大仁”又有“大人”諧音之妙。此聯一語雙關,對比鮮明。
臣節如山乎
君恩似海矣!
臣節如山乎。
——佚名
曾為明末兵部尚書、兼任陝西三邊總督的洪承疇,後來居然叛明降清。這年春節,洪承疇自書門聯:“君恩似海;臣節如山。”有人在原對聯下麵,各添一字,成為此聯。
巧在聯尾,各添一文言虛詞,真有一字千鈞之勢,頓時“倒海”“傾山”“矣”在此為“了”,了者,完也。“乎”用在句末,或反問句,含否定之義。對洪承疇是一個絕妙的諷刺和有力的鞭撻。
頌忠刺奸
史筆留芳,雖未成功終可法;
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
——佚名
史可法,是明末抗清忠烈功臣。洪承疇,卻是叛明降清的奸佞之賊。一忠一奸,水火不容。有人當時撰此聯,以頌忠刺奸。
上下聯,各以首嵌姓尾鑲名之法,嵌入“史可法”“洪承疇”。匠心在於頌忠用原名字,刺奸則用諧音。其含意是:史可法乃堂堂正正、不容玷汙的忠臣。而洪承疇變了,變成為人民的仇敵。對比強烈,愛憎分明。
闖無門元有耳
聞賊無門,匹馬橫行天下;
元凶有耳,一兀直搗中原。
——佚名
明末,江南人民對禍國殃民的奸臣馬士英、阮大铖恨得咬牙切齒。有人把這副對聯貼在馬、阮的府門上。
上聯巧妙地造了個假相,好像在罵闖王李自成,其實是痛罵馬士英。“闖”字“無門”,不剩“馬”了嗎?下聯以“有”對“無”,“元凶有耳”即指“阮”字,罵阮大铖是個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
清風有意難留我
清風有意難留我;
明月無心自照人。
——(明)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號薹齋,湖南衡陽人,人稱“船山先生”,明末清初卓越的思想家。
這是當年王夫之親筆書寫的一副對聯,貼在他隱居革堂門口。
乍看這副對聯,似乎是在寫風景、月色。其實,“清風”、“明月”各暗指兩個不同的朝代。聯句包含著極其強烈的政治傾向,即複明反清。隱誌巧妙,對仗工穩。
到了清代,盡管清廷大興“文字獄”,反清複明的政治鬥爭仍在延續,有一副與上麵相類似的對聯,用心同樣十分明顯。聯雲:
明月有情常照我;
清風無事亂翻書。
聯語意在褒明貶清。“亂”和“翻”二字,蘊含有亂清和推翻清政府之意。
日上月來
日上山紅,赤縣靈金三劍動;
月來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
——(清)傅山
這是傅山先生在太原晉祠隱居時,為呂祖閣神龕題寫的一副對聯。構思獨具匠心,上聯“日上”,下聯“月來”,合起來即是“明”。隱含複明之意,遣詞用字俱見功夫。
言公自然無訟
學正不正,諸生皆以為歪;
相公言公,百姓自然無訟。
——某秀才
清朝初年,一學正(掌管教育秀才的官)與一秀才爭奪家產,秀才上告縣衙。縣官出上聯,秀才聽了,以反駁口氣對了下聯,縣官頓時麵帶愧色,啞口無言。
上聯是縣官出的歪聯,不分是非,“學正”與“諸生”(俗稱秀才)各打五十大板。“不正”則為“歪”,餅字倒也自然。下聯亦用餅字,“言公”即成“訟”意思是說:如果你斷案公道,百姓自然也就不來起訴告狀了。聯語明白如話,言之有理。對那個持歪理的糊塗縣官是絕妙的諷刺。
顧人情不顧臉麵
顧司空,顧人情不顧臉麵;
戴學士,戴關節不戴眼睛。
——佚名
清朝雍正年間,顧司空和戴學士受命為順天鄉試正副主考官。有一個紈袴子弟以人情加賄賂打通關節,得中解元。有人撰此聯,貼於張榜之處。
從二位考官姓氏:“顧”、“戴”,引申開去,對科場內部的肮髒交易,諷刺得痛快淋漓。聯語自然幽默,恰到好處。
諷吳省欽
少目焉能識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橫披:口大吞天
——佚名
乾隆年間,進士吳省欽到四川任督學。他貪財如命,以財取人,埋沒了不少蜀中人才。有人寫這副對聯,貼在督學門口,借以諷之。
此聯拆字、嵌字皆見巧思。上聯嵌“省”,拆為“少目”,下聯嵌“欽”,拆作“欠金”。橫披則拆其姓“吳”為“口大吞天”。
中書科什麼東西
水部火災,金司空大興土木;
北人南相,中書科什麼東西!
——(清)紀昀
乾隆年間,一個姓金的司空(官職名)和一個中書(官職名)督修京城工部衙門。因工部內專設水部郎一職,故又稱為“水部”。這二位大人,隻顧花天酒地,尋歡作樂,水部修了一年,還未竣工。一日,水部失火,未竣工的水部也成了一片廢墟。當時,紀曉嵐在翰林院聞訊,撰寫了這副對聯。
對仗工巧地在上下聯內,分嵌“金木水火土”和“東西南北中”。而且自然得體地嵌入了“金司空”、“中書科”二位玩忽職守者,像釘在了恥辱柱上,挨路人唾罵:“什麼東西!”
嘲庸醫
不明才主棄;
多故病人疏。
——(清)紀昀
此聯語取自唐代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詩中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作者巧妙地給字換位,上聯“才”與“明”、下聯“病”與“故”隻顛倒了一下,成了一副嘲庸醫聯:隻因醫術不高明,而為財主所棄(“才”諧音“財”);又因常治死人,有病的患者望而生畏都疏遠了他。
嘲勢利者
坐,請坐,請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清)阮元
阮元晚年告老返故裏。一日,他布袍葛履出遊揚州平山堂。此地古刹風鈴,香煙蓮座,猶如到了另一個世界。阮元走進堂內,僧人以為是個村叟,不以為然地道:“坐,茶。”後聽阮元談吐不凡,即曰:“請坐。”並趕忙吩咐侍僧:“泡茶。”當僧人問起尊姓大名時,阮元如實相告。僧人頓覺尷尬無措,遂起身道:“請上坐。”又令“泡好茶。”立即換了一副臉麵,十分殷勤地招待阮元。少頃,阮元借故告辭。僧人請他給題一副對聯。阮元也不推辭題寫了這副對聯。
把僧人前後招待阮元之辭串聯成句,不加任何雕飾,活現出勢利者的一副可笑又可惡的嘴臉。巧借對方言語嘲諷對方,確為妙絕。
跪像破口對罵
唉!仆本喪心,有賢妻何至若是?
啐!婦雖長舌,非老賊不到今朝!
——(清)阮元
西湖嶽飛墓前,四個鐵鑄人像跪在地上。其中有一男一女即是害死嶽飛的奸臣秦檜和他的老婆王氏。此副聯就貼在他倆的跪像前。
此聯妙在死像活化,運用秦檜和王氏相互埋怨對罵的口氣,把這兩個曆史罪人的醜態,描擬得活靈活現。令人深惡,又令人發笑。
羞名檜愧姓秦
人從宋後羞名檜;
我到墳前愧姓秦。
——(清)秦澗泉
秦澗泉(1715—1777),名大士,字魯一,號秋田老人,江蘇江寧(今南京)人。乾隆進士,官至侍講學士。
少年讀書時,幾位同窗偕同秦澗泉遊覽西湖。來到嶽飛墳前,秦澗泉心裏很不是滋味,隨口吟出這副對聯。
此聯以“鳳尾格”反嵌“秦檜”姓名,道出了作者滿腹痛恨之情。
嘲湯似慈
似者象也,象虎象豹象豺狼,不象州主;
慈者愛也,愛金愛銀愛錢財,不愛黎民。
橫披:不成湯水!
——(清)龐振坤
龐振坤,鄧州(今河南鄧縣)人。清乾隆貢生,人稱“中州才子”。鄧州知州湯似慈搜刮民脂民膏,黎民百姓恨之入骨。湯五十壽辰,龐振坤送這副對聯誌賀,氣得湯似慈暴跳如雷。
作者構思巧妙,上下聯加橫披嵌入“湯似慈”姓名。並以其名的同義字“象”、“愛”展開,聯尾收得幹淨利落,與前形成反差對照,更增添了諷刺效果。將湯似慈的醜惡嘴臉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煞是痛快!
活佛成死鬼
渺渺三魂,活佛竟成死鬼;
迢迢萬裏,東來不見西歸。
——佚名
乾隆年間,有一個自稱通曉二藏佛經的“活佛”,來京住在雍和宮,遠近僧徒參謁者,日以千計。“活佛”高高在上,雙足交迭而坐,一動不動,宛如肉體佛像。不久,這位“活佛”卻因患痘疹而死。出殯送葬那天,有人送了一副挽聯。
對仗精工,寓意深刻。“活佛竟成死鬼”句,對那些信神拜佛,祈禱長生不老者,是極好的諷刺。
王似玉黽成龜
王子身邊,無有一點不似玉;
黽翁頭上,再著半夕即成龜。
——(清)蒲鬆齡
《聊齋誌異·仙人島》中說書生王黽齋墜水飄落仙人島,被人救起。主人桓翁以長女芳雲許王。席間,王黽齋自恃有才,故意賣弄文墨,引起了桓翁和芳雲的反感和厭惡。隨後桓翁出上句囑王對,王黽齋抓耳撓腮,百思無句。芳雲之妹綠雲在一旁看了好笑,脫口對出下句。
“王”似“玉”,隻差一點;“黽”如“龜”,隻異字冠。此聯巧在字形上著筆,把王黽齋嘲諷得臉上無光、心中沮喪。
憐鶯舌嫩由他罵
憐鶯舌嫩由他罵;
愛柳腰柔任爾狂。
——(清)鄭燮
由鶯之“舌嫩”、柳之“腰柔”引發開去,嘲諷“罵”與“狂”的淺薄無知。聯語對仗頗工巧,“憐”、“愛”二字用得俏皮,蘊含貶意在其中。
黑籠天地不多時
雪逞風威,白占田園無比日;
雲倚雨勢,黑籠天地不多時。
——(清)蔣士銓
一次,蔣士銓由京都返裏省親。鄉下一位富豪恰逢六十大壽,就托人請蔣學士給他題副壽聯。蔣士銓早知其為人刁猾、橫行霸道。於是,提筆寫下這副壽聯。富豪滿以為這是一副如意佳聯,立即讓人高懸中堂,頓時,惹得眾賓客哄然大笑。
此聯構思巧妙,“逞”、“倚”二字,將富豪倚官仗勢,欺壓百姓的罪惡,揭露殆盡。同時,“黑籠天地不多時”,道出了富豪的好日子,像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一江魚鱉盡低頭
東鳥西飛,滿地鳳凰難下足;
南龍北躍,一江魚鱉盡低頭。
——(清)宋湘
清朝嘉慶年間,江南才子宋湘,中了進士。走馬上任,途經某地,當地有人出對想出他的洋相。宋湘針鋒相對,反而嘲諷了對方。
上下聯,皆采用對比手法,褒貶分明。不過相比之下,下聯比上聯,另勝一籌。一個“盡”字,使得上聯黯然失色。
以少勝多
千山千水千才子;
一泰一岱一聖人。
——(清)潘宮
清代,有個姓潘的山東人,到江南某地當縣令,人稱“潘官”。初來乍到,當地幾個秀才想試探一下潘官的學識,就在一次宴會上出對題,想將潘官一軍。沒想到潘官出語不凡,反而嗆得幾個秀才啞口無言。
“泰”:指泰山,人稱五嶽之首。“岱”:流經山東的岱水。“聖人”:指孔子,文人之聖。下聯以“一”,對上聯的“千”,大有以少勝多之妙。
朱項鬥對
兩朝天子;
一代聖人。
——朱家
相傳,一個鎮子上有朱、項兩大家族,兩姓之間,不斷發生磨擦。一年,朱家蓋了個大祠堂,門口懸掛了這副溜金大字楹聯,煞是氣派。項家見了,立即大興土木,蓋了一座比朱家更高大的祠堂,並重賞征得一副楹聯,與朱家祠堂之聯麵衝麵,針鋒相對。這副楹聯雲:
烹天子父;
為聖人師。
這兩副對聯巧在嵌入典故,以典故光宗耀祖,並含壓倒對方之意。
朱家祠堂聯:“兩朝天子”指五代後梁建立者朱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代聖人”指南宋理學家朱熹,曾以“亞聖”名震天下。
項家祠堂聯:“烹天子父”,是說楚霸王項羽,抓了漢高祖劉邦之父,用大鼎將其煮死;“為聖人師”,是說春秋時,孔聖人曾拜在項橐門下,學習禮儀。
眼裏無珠
油蘸蠟燭,燭內一心,心中有火;
紙糊燈籠,籠邊多眼,眼裏無珠。
——(清)魏源
清朝道光初年,邵陽有個不學無術的舉人,因剽竊別人詩句,冒充自己“傑作”,並四處炫耀。此醜事讓魏源揭露了,那舉人惱羞成怒,但又不便明火執杖地報複。一日,當眾要與魏源對對子,想讓魏源丟醜敗興。舉人以燈籠內蠟燭為題,魏源以蠟燭外燈籠相對。那舉人一聽,自知不如,掃興而去。
此聯在格式上,巧呈頂針連珠。舉人借對句,發泄“心中有火”。魏源借下聯,嘲諷舉人“眼裏無珠”。借物喻人,語帶雙關。
曾左互諷見高低
季子敢言高,仕未在朝,隱未在山,與吾意見大相左;
藩臣獨誤國,進不能攻,退不能守,問伊經濟有何曾?
——(清)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道光舉人,官至兩江總監、東閣大學士,洋務派首領。
“經濟”:指經綸濟世。此處指治理國家的才能。這是曾國藩和左宗棠互諷之聯。以碎錦格將對方姓名嵌入,與聯語渾然一體,水乳交融。二人功過是非,在此不論。單就對句而言,下聯從國事人手,諷得有力有理,大有讓曾國藩招架不住之勢。
二修撰兩同穌
舊修撰,新修撰,丙辰戊戌二修撰,你修撰,我也修撰,一則以懼,一則以喜;
翁同穌,夏同龢,常熟麻哈兩同龢,名同龢,實不同龢,彼歸則出,彼出則歸。
——佚名
清朝同治年間,江蘇常熟翁同穌與貴州麻哈縣夏同穌,同朝為官,而且二人先後都任過翰林院修撰。在戊戌變法時,二人政見不同,彼此不和。有人據此撰此聯。
構思巧妙,遣詞準確幽默,將名同姓不同,職同政見不同的二僚,刻畫得如見其人,呼之欲去。
宰相合肥天下瘦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農常熟世間荒。
——佚名
清朝光緒三年,四處遭災,哀鴻遍野。當時李鴻章任宰相,翁同穌任戶部尚書。李是安徽合肥人,翁是江蘇常熟人。有人撰此聯,以針砭時弊,嘲諷官吏。
此聯匠心獨運,不僅把李鴻章、翁同穌二人的官職、籍貫嵌人聯內,而且“肥”與“瘦”;“熟”與“荒”形成反差對比,字裏行間,寓諷含刺。
諷清末政局
德親王至,恭親王薨,對活鬼宜思死鬼;
夏同龢來,翁同龢去,願貴人勿效常人。
——佚名
此聯記敘了清末一起發生的四件大事:清光緒戊戌(1898年)春,德國皇帝亨利親王訪華,適逢洋務派首領、主持各國事務衙門的恭親王奕訁+斤病死。同時,貴州夏同穌中狀元。《夢蕉亭雜記》雲,光緒帝聞此事曾召見翁同穌,將此當喜事相告。時翁方蒙生日賜賞,旋即有慈禧太後聖諭: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翁同龢1895年支持康有為維新變法主張,企圖實現光緒皇帝親政開缺,遣返原籍並令立即出京。戊戌政變之後,又下令革其職,永不敘用,並交地方官嚴加管束。當時,有人撰此聯,對清末政局動蕩、慈禧崇洋媚外做了絕妙的諷刺。
上聯“活鬼”即德國亨利親王;“死鬼”是指“假洋鬼子”恭親王,皆得慈禧太後歡心。下聯針鋒相對,寫光緒帝喜歡的兩個人:一個是點取的新狀元,一個是遭貶的老狀元。此聯內莊外諧,諷意含蓄。兩個“親王”和“同龢”固屬巧合,選取撰聯巧思顯見。“活鬼”、“死鬼”和“貴人”、“常人”,又俱雙關之妙,讀來令人解頤。
可憐天子出天花
宣德樓,弘德樓,德業無疆,幸喜詞臣工詞曲;
進春方,獻春冊,春光有限,可憐天子出天花。
——佚名
清朝同治皇帝借巡視修築圓明園工程為名,微服出宮,尋歡作樂。一次,在宣德樓聽王慶祺的戲段子,讚賞不已,並把王慶祺宣進宮中。王慶祺受寵若驚,投其所好,多次為皇帝搜羅淫書淫畫,皇帝迷色至深,成天尋花問柳,墮入色坑不可自拔,終因身染諱疾,毒發喪生。有人將此事此情,撰成了這副對聯。
此聯言詞幽默,曲折隱晦,將皇宮內的醜事巧妙地披露於世。難怪此聯讓慈禧太後知道後,立即革了王慶祺的職,囚禁宮中。
諷汪以誠
以酒為緣,以色為緣,十二時買笑追歡,永夕永朝酣大夢;
誠以看戲,誠意看戲,四九旦登場奪錦,雙麟雙鳳共銷魂。
橫額:汪洋欲海
——佚名
清朝光緒年間,江西巡撫及其家小,最愛看戲。新建縣的縣官汪以誠,為了巴結上司,極盡溜須拍馬、阿諛逢迎之能事,不惜重金從外省聘請名角戲班,為巡撫唱戲。他每日忙的隻是酒色戲,縣衙公務卻讓下屬去辦。有人對其作為,厭惡透頂,於是寫了這副對聯,貼在縣衙門上。
聯首巧嵌“汪以誠”姓名。自然流暢,趣味中含諷,幽默裏有刺。
“烏龜”與“老鼠”
鼠無大小皆稱老;
龜有雌雄總姓烏。
——(清)某翰林
清代,凡人翰林院者,皆喜歡人稱“老先生”。一年,浙江來了個姓烏的巡撫,某翰林前去拜會。巡撫聽說他是翰林院下來的,即出上聯諷之。那翰林也不客氣,順口反戈一擊,對成此聯。
上下聯倒嵌“老鼠”、“烏龜”,一個半斤,一個八兩,彼此皆出言不遜,實在有失體麵。但就對句本身而言,倒也對仗工整,頗具巧思。
露出一點烏龜頭
能者多勞,跑斷四條老狗腿;
下流無恥,露出一點烏龜頭。
——佚名
清代,浙江開化知府卞午橋與姓熊的總兵不和。一次,二人你一言我一語,相互辱罵成聯。
上聯巧拆“熊”姓為“能”與“四條老狗腿”;不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地拆“卞”姓為“下”和“一點烏龜頭”,亦算巧思之構。二人相互挖苦得真是不留情麵,說到底也是一場狗咬狗之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