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立秋飲食風俗多(1 / 2)

秋後暑氣難消,仍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中國古老的養生之道最注重季節氣候變化,四時不同,飲食起居隨時變化。立秋以後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這時候就要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並為越冬做準備。

苦夏後“貼秋膘”

北京立秋後,北方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什麼是“貼秋膘”呢?在炎熱的夏季,有厭食之感。一旦立秋,就意味著涼爽的天氣快到了,於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係。“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隻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吃瓜曰:“咬秋”

杭州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天津等地立秋時節流行“咬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預防痢疾。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少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秋後進補正當時

立秋是農家重視的大節氣。“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幹河底”,即指立秋前刮北風,秋後必會下雨;立秋後刮北風,則冬天可能會幹旱。對於過去隻能靠天吃飯的農人來說,立秋的意義可就不僅僅限於吃了。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按照中醫理論與中華養生學,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這既是對夏季損耗的彌補,也是為冬季貯存體能、積蓄能量的需要。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比如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山藥、扁豆、銀耳、百合等,均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

秋天果實大量成熟,瓜果、豆莢類蔬菜種類很多,魚、肉、禽、蛋也比較豐富。人們選擇食物的範圍擴大了,但要注意平衡膳食。多吃溫、軟、淡、素、鮮的食物,生津、潤燥的新鮮蔬菜和時令水果,避免涼、燙、硬、辣及油膩的食品,忌暴飲暴食,“飲食有養,貴在調配”。總之,秋季養生應以“平衡膳食、辨證配膳”為原則,進行合理的膳食搭配,才是最好的養生方略。

營養專家告訴你秋季飲食8大忌

立秋後,往往白天很熱,而夜晚比較涼爽,早晚溫差變大。自然萬物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變為陰盛的轉折點,人體陰陽代謝自然也進入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立秋後,在飲食上要“增酸”,以增強肝髒的功能,抵禦過盛肺氣侵入。中醫認為,秋季是夏冬兩季的過渡時期,氣溫由熱向寒轉變,養生也應從“養陽”轉向“養陰”。秋季飲食有哪些禁忌呢?

立秋適合吃啥

營養學家認為,立秋後,最適宜吃以下食物。

黃綠色蔬果。即橙黃色蔬果和綠葉菜。夏天人們吃蔬菜、水果以瓜豆為主,比如黃瓜、冬瓜、西瓜、甜瓜、西葫蘆之類,四季豆、豇豆、毛豆等。除了西瓜、四季豆之外,瓜豆類中胡蘿卜素含量較低。所以,到秋季來臨,人們體內維生素A儲備容易減少,如不及時補充,到了冬春季節容易發生夜視能力下降、眼睛幹澀、呼吸道容易感染之類的問題。因此要多吃橙黃色蔬菜,比如南瓜、胡蘿卜、西紅柿等。另外,瓜豆類食物維生素C含量也很低,如果維生素C長期缺乏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在換季的時候容易感冒。因此,多吃綠葉蔬菜補足維生素C也很必要,比如芥藍、菠菜、綠菜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