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裏的路》後記(1 / 2)

《鄉村裏的路》後記

從康樂流川鄉下的老家,跑到遙遠的鋼筋水泥結構的城裏,轉眼間,已過去了整整二十年時光。

我所生活的城裏,好多摩天大樓、霓虹燈、超市、影視傳媒、互聯網,在帶給人們生活便利的同時,汙濁的空氣、刺耳的笛聲、虛假的廣告、膨脹的私欲、暗處的傾軋、欺騙、冷漠、汙染,也不斷充斥城市的各個暗角,恣意生長,四處蔓延。內心曾有的激情、夢想,被冷硬的俗世磕得支離破碎,找不到一塊清淨的、可以安放疲憊靈魂的棲身之所。

我出身農村,是地道的農民的兒子,是吃著五穀雜糧、喝著山泉河水、看著紅花綠草、聽著山歌民謠、踩著山徑土路,一天天長大。我骨子裏忍耐、儉樸、執著、倔強等農民慣有的本性,紮了根似的,一直伴隨著,撐起所謂的雄心壯誌,在莫大的世界上,常常獨自遊走。

從漫長的曆史進程來看,中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地域風貌、文化特質,盡管各有不同,不斷發生變化,但其背後蘊藏的農耕文明,仍然是最為主要的精神母體。我一直以為,我們所有人的生命根脈,仍是充滿了泥土氣息的鄉土大地,鄉村是我們唯一的精神家園,是我們身體的最後歸宿。

我漸漸發現,組成古老鄉村的好多意象,如梿枷、背簍、水磨、鐮刀、架子車、木犁、耙子、褡褳等,在日益模糊的記憶中,在令人沮喪的時代背景下,迅速而不知不覺地消失,一去不返,很難見到一點兒蹤跡。

一個走出了鄉村的人,自身的懷舊情結,對淳樸鄉村生活的眷戀,使我不由得回過頭去,對童年記憶裏破敗而蒼涼、溫暖而辛酸的一段段往事,進行深情地回望和打量,真情地歌吟和抒寫,使鄉間美好的物事,能夠鮮活而長久地保存下來,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從學會了走動,我看到村裏彎曲坎坷的土路,把人們引向莊稼地邊,引向麥草垛旁,引向擁擠不堪的鬧市,就開始斷定,隻要外出的欲望,一旦跟腳下的道路合拍,配合默契,就能抵達天南地北,海角天涯,可到想去的任何地方。

我跑到外麵的花花世界,為柴米油鹽闖蕩、打拚,找尋短暫的幸福,是受了路的開導,跟著出了家門,離開村子的。多年的奔波之後,覺得人世的滄桑,人情的冷暖,人生的無奈,變幻莫測,難以捉摸,轉眼又都成了過眼煙雲,一去不返。這樣的認知,使我情緒低落,身心俱疲,產生了極度的厭世情緒,有了回歸的念頭,時時想起村裏的土路來,土路連著的許多陳年往事來。

我總是在想,一個人降生於世,從哇哇大哭開始,到終老靜靜死去,隻不過走一遭罷了,例行個過程而已。有人活得轟轟烈烈,瀟灑自如,有人活得安貧守道,寂寂無聲。到了生命的盡頭,世間的一切都將化為泡影,遠離而去,最後的歸宿,便是無可奈何的消失,默默的化為塵埃,誰也逃脫不了。唯一能夠保留下來,長久存活的,不是什麼物質財富,而是反映民族進步發展的優秀文化,是傳承思想文明的精神產品。

這樣說,並不是我所寫下的文字,令人滿意,經得起曆史的考驗,承擔起傳播民族文化的重任,隻是深深感到,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受過多年教育的一名東鄉族作家,理應為民族文化的傳承、發揚光大,勇敢地擔當點兒什麼,不管是曆史的,文化的,還是精神的,該盡盡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