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中央掌武事的最高官員,後逐漸成為虛銜或加官。太尉之名最早見於《呂氏春秋》。漢王二年(前205),盧綰為太尉,後廢除。十一年,又以周勃為太尉,以後廢置無常。惠帝、呂後時周勃仍為太尉,文帝時以灌嬰代之,不久即罷去。景帝時周亞夫曾居此職,四年而罷。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又置,次年罷去,後不再設置。西漢早期,設太尉官多半和軍事有關。漢高祖劉邦為伐陳稀而以周勃為太尉,漢景帝劉啟為平吳楚七國之亂而命周亞夫為太尉。故太尉帶有虛位性質,不同於丞相、禦史大夫等官職。武帝時以貴戚田蟲分為太尉,一變過去由周勃、灌嬰等力戰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慣例,而又和丞相同等,這也和西漢早期有所差別。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將大司馬改為太尉。東漢太尉實為丞相,與西漢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實異。魏晉以後,太尉作為三公之一,位居極品而實權甚少。開始依然開府,置僚佐,自隋撤銷府與僚佐,便漸次演化成優寵宰相、親王、使相的加官、贈官。元不常置。明廢。
正文 太尉(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