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長官為國子祭酒,主持政務。下設司業為副,及丞(掌判監事)、主簿(掌印)、錄事。諸學有博士、助教、典學、直講等學官,掌教學。國子生、太學生、四門生入學後,要根據將來考進士科還是考明經而分科學習。所習儒家經典分為大中小三種,《禮記》、《左傳》為大經,《詩經》、《周禮》、《儀禮》為中經,《易經》、《尚書》、《公羊傳》、《穀梁傳》為小經。通三經者,大、中、小經各一;通五經者,大經皆通,餘經各一;《孝經》、《論語》則都要掌握。這與進士、明經科的考試要求,基本一致。學校每歲向禮部薦送參加科舉考試者。如學業不佳而多年不堪薦送,或薦送後屢年落第,則往往要被學校解退除名。
唐代前期,進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由兩監生徒出身。主考官在取舍中,也有意偏重生徒。時進士不由兩監出身,則深以為恥。唐玄宗李隆基曾下令,天下舉人皆補學校。但安史之亂後,由於政治混亂及財政困難,學校由盛人衰,生員不及舊日三四分之一,太學、四門學的入學資格隻好降低,生徒在應科舉者中的比例亦大為減少。
宋代太學仍為最高學府,隸國子監。宋初僅設國子監,學生名額甚少,且隻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範仲淹推行新政(見慶曆新政),始以東京開封錫慶院興辦太學,招收內舍生兩百人,采用胡瑗的湖學法製訂“太學令”。宋神宗趙王頁時,擴建太學,增加學生名額達兩千四百人,設八十齋,並重訂太學條製,推行三舍法。宋徽宗趙信時,興建辟雍作為外學,太學(包括辟雍)共招生三千八百人,同時廢除科舉,人才皆由學校選拔,太學達到極盛時期。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在臨安府重建太學,至宋末學生達一千七百多人。
宋代太學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學製。太學生從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和平民的優秀子弟中招收。慶曆間(1041~1048),內舍生由太學供給飲食。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起,外舍生亦由太學給食。南宋時,外舍生入學,須納“齋用錢”,方能在官廚就餐;貧者減半納;內舍生和各齋長、齋諭免納。學生各習一經,隨所屬學官講授。學生分成三等,即上舍、內舍、外舍。考核學生成績和學生升等的製度,稱“三舍法”,規定新生人外舍習讀,經公試、私試合格,參考平日行藝,升補內舍。內舍生兩年考試一次,考試成績和當年公、私試分數校定皆達優等,為上等上舍生,即釋褐授官;一優一平為中等上舍生,準予免禮部試;兩平或一優一否為下等上舍生,準予免解試。上舍生不再參加公試。私試每月一次,由學官出題自考學生;公試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學生分齋學習,每齋三十人,屋五間、爐亭一間為全齋閱覽和會議處,設齋長、齋諭各一人,負責督促和檢查學生的行藝。宋代學官與唐略同,然無助教、直講,又增學正、學錄、監書庫、監廚官等。職員稱學職或職事人,有前廊學錄、學諭、直學等,大多由上舍生或內舍生擔任,每月有俸錢。工人稱齋仆、貼齋等,亦領“月給錢”。
宋代太學為統治者培養出大批官員和學者。隨著理學的逐漸形成和政治鬥爭波瀾起伏,太學還成為傳播理學和各派政治力量競爭角逐的場所。一些太學生如陳東等人,曾上書言事,推動了抗金鬥爭。宋代太學製給後代以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