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出自己的一方天地(1 / 2)

拓出自己的一方天地

——兼談鄒當榮調侃小小說

淩鼎年

在我的各地小小說作家、作者名錄上,湖南有七八十人之多,衡陽的鄧開善曾以《月照南窗》、《九級浪》等一批作品名嗓小小說文壇,成為早期小小說文壇的代表性作家之一。近年,湖南又先後出現了白旭初、楊蔚然、歐湘林、楊崇德、鄒當榮、彭圖湘、楚夢寫一批有誌於小小說創作的專業戶、半專業戶。更可喜的是像徐星明,謝應龍等一批新秀以後來居上的態勢正在小小說文壇嶄露頭角,呈現出一種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局麵。當然,湖南的小小說創作在全國範圍橫向比較的話,還不算突出,但我相信,湖南的小小說創作會火一把的。

我在私下裏曾用調侃的口氣說過一個不很恰當的比喻,我說在八十年代初,小小說這種文體剛崛起的時候,小小說這塊處女地上還一無所有,正因為如此,第一批拓荒者最艱苦,也最幸運,試想,把荒地變成良田,這要灑落多少汗水,但由於從未耕耘播種過,說不定插根柳條也發芽,而在當時,中短篇、長篇小說領域,令後輩作家高山仰止的大作家何止兩位數、三位數。他們像一座座大山似的聳立在那兒,三四十年代的有魯迅、沈從文、鬱達夫等;建國前後有丁玲、錢鍾書、巴金、冰心等;五十年代有老舍、趙樹理、孫犁等;五七年那一茬有王蒙、從維熙、張賢亮、陸文夫、高曉聲等;知青作家有梁曉聲、葉辛、王安憶等;八十年代成名的有賈平凹、馬源、莫言等;九十年代初有蘇童、餘華、王朔等;近年有新生代作家邱華棟、畢正寧、韓東等,這一波又一波的代表性作家,站在文壇,就站成了一座座山,使後來者或奮起直追,或望而卻步。然而,也有部分腦子活絡的文學愛好者,他們認定了小小說這種文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抓住機遇,在小小說這一方天地裏摸索、滾打,終於拓出了自己在文壇的位置。

如今,小小說文壇誘惑了一批又一批文學愛好者來此大施拳腳,各顯身手。對這些小小說文壇第二茬或者說以後的第三茬新人來說,目前小小說文壇的狀況,既有對他們有利的一麵,也有對他們不利的一麵。說有利,在第一代小小說作家及有識之士的倡導和努力下,小小說這種文體已破文壇承認,讀者接受。創作的空間,發表的園地不斷在擴大,可閱讀的小小說理論,可借鑒的小小說精品不少,有利於從一個更高的起點起步。說不利,第一代小小說作家中的佼佼者已在小小說文壇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說他們也站成了一座座山或許言過其實,但至少成了後來者要超越的參照係吧。如果後來者寫的小小說,在數量上超不過他們,在質量上超不過他們,就很難奠定自己在小小說文壇的位置,即使所寫的小小說在數量上,質量上與第一代小小說作家齊平,知名度也不可能與第一代小小說作家齊平,更困難的是小小說如果沒有一定的數量是很難引起讀者注意的,但又要數量多,又要質量好,談何容易。目前,第一代小小說作家中創作賣勁的,已寫了上千篇小小說了,可以說小小說的十八般兵器都試過了,已開始感到創新與超越自我的不易了。

對於第二茬小小說作家來說,如果一味隻知寫寫寫,很可能事倍功半。聰明的要善於分析,研究目前小小說文壇的態勢,抓住並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突出個性,寫出特色,從而拓出一塊屬於自己的天地,這樣才能在高手如林的小小說文壇脫穎而出,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