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黑龍江中醫藥,1989,(2):5。
鈕澗石醫案
案一
常某,女,27歲,農民。初診:1981年8月8日。
〔症狀〕後下腹刺痛,陣發性加劇半月,妊娠3個月餘。患者素有慢性闌尾炎,5月26日勞動後因肝鬱氣滯而腹痛發作。次日以“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入鄉衛生院,中西藥保守治療13天,病情不減,轉我院治療。檢查:體溫、血壓正常,患者身體虛弱,麵色青晦,痛苦病容,宮體妊娠3月征,闌尾區有一8cm×5cm硬塊,疼痛拒按,舌質暗紅,脈弦而澀。
〔辨證〕孕期血瘀少腹痛(積聚)。
〔治則〕活血化瘀,調氣止痛。
〔處方〕當歸20克赤芍12克紅花10克桃仁12克川芎10克五靈脂12克蒲黃12克生地黃30克香附12克木香10克柴胡10克甘草30克。水煎取首汁服6小時內徐徐服盡,用藥渣熱敷硬塊。
按法服用後,患者自覺疼痛明顯減輕,無不良反應,首煎獲效,上法續用2煎,疼痛又減,照上方如法續用2劑,疼痛基本消失,改用理氣和中安胎劑兼煨闌尾區,痊愈出院,追訪足月順產1女嬰,發育良好。
〔按語〕此案屬癥瘕積聚範疇,病在少腹,有形可見,有物可觸,舌暗或舌現瘀斑,氣滯血瘀為患,法當理氣活血化瘀。前醫之所以屢治不效,概因受“產前以安胎固本為治,不可妄投攻破”的思想束縛,不敢給予應治之法。筆者認為,氣滯血瘀所致的“積聚”不除,必致氣更滯,血更瘀,而更損胎氣。因此,積聚就是“故”,活血化瘀,調達氣機、使血脈通暢,氣血和平,正是益胎、安胎、祛病之法,所以投上藥,能起卻病安胎之效,即其意也。
〔來源〕河南中醫,1994,(3):38。
案二
郭某,女,28歲,農民。初診:1983年4月12日。
〔症狀〕主訴右上腹漸生積塊,疼痛8天。10天前持續低熱6天,愈後生氣,遂發上腹痛,並生5cm×4cm積塊一枚,硬痛拒按,在某醫院以清熱解毒的中藥,消炎止痛的西藥治療1周,未見好轉,外科診為“腫瘤”,“妊娠5個月”。檢查:體溫 37℃,白細胞10×109/L,胃小彎近賁門處有一上述大小硬塊,壓痛,宮體3月征,脈弦,舌質淡紅,邊有瘀斑,苔薄黃。診為妊娠血瘀腹痛(積聚)。
〔辨證〕妊娠血瘀。
〔治則〕活血化瘀止痛。
〔處方〕當歸20克赤芍12克柴胡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30克生地黃25克黃芩12克紅花8克川芎10克五靈脂12克香附10克雞內金10克甘草3克。
水煎取汁徐服,藥渣熱敷積塊。如上服用2劑,疼痛基本消失,積塊明顯軟平。連用4劑,症狀基本消失,囑其暢達情誌,回家調養。
〔按語〕此案屬癥瘕積聚範疇,病在上腹,有形可見,有物可觸,舌暗或舌現瘀斑,屬氣滯血瘀為患,法當理氣活血化瘀,氣滯血瘀所致以“積聚”不除,必致氣更滯,血更瘀,調達氣機,使血脈通暢,氣血和平,正是益胎,安胎,祛病之法。所以投上藥,能起卻病安胎之效,即其意也。
〔來源〕河南中醫,1994,(3):38。
單從禮醫案
周某某,女,27歲。初診:1959年3月19日。
〔症狀〕妊娠4個月餘,少腹疼痛10日。中西治療1周效果不顯。刻見小腹有時脹痛,腰腹墜,倦怠乏力,納穀不香,便溏溲清,舌淡胖,苔薄白,脈細緩。
〔辨證〕脾腎氣虛,胎元鬱滯,氣機失暢。
〔治則〕補腎填精,健脾益氣,行滯安胎。
〔處方〕桑寄生90克杜仲、川續斷各30克菟絲子20克太子參15克當歸身4.5克白芍9克砂仁、蘇梗各3克艾葉2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
服藥4劑後,諸症消失。
〔按語〕患者已孕4個月,妊娠惡阻剛過,脾胃虛弱,生化不足,胎兒發育迅速,腎氣精血虧虛。故重用桑寄生、杜仲、續斷峻補腎氣,填腎精;太子參、炙甘草健脾益氣,脾腎兩健則精血足旺;砂仁、蘇梗行氣安胎,小量當歸、艾葉微振胞宮,緩緩通化瘀絡,以助氣行血運;芍藥、炙甘草化陰緩急止痛。
〔來源〕新中醫,1992,(10):7。
第十二節 妊娠眩暈(子暈)
名醫醫案
黃繩武醫案
孫某某,35歲,已婚。初診:1980年5月3日。
〔症狀〕妊娠9個月餘,頭昏頭痛、胸悶不適已2個月,近一周加重,伴心悸心煩、夜寐不安,口苦口幹,不欲飲,四肢浮腫,小便赤,脈弦細,苔薄白。血壓150/100mmHg。
〔辨證〕證屬陰虛陽亢之象。
〔治則〕滋腎養肝,育陰潛陽。
〔處方〕生地黃、珍珠母、龍骨各30克。白芍15克枸杞子、北沙參、墨旱蓮各12克川楝子、麥冬、茯苓各10克車前草15克。5劑。
二診時頭昏頭痛已減,肢腫漸消,守上方續服10餘劑,半月後順產1男嬰。
〔按語〕婦人重身,子在母腹,賴血以養,常致肝血腎精匱乏,陰不斂陽,肝陽上擾,治以滋水清肝,育陰潛陽,使陰平陽秘,眩暈乃愈。
〔來源〕湖北中醫雜誌,1983,(4):19。
第十三節 妊娠水腫(子腫)
名方醫案
白術散
〔處方〕以《全生指迷方》中的白術散加味為基本方:白術20克(蜜炙)茯苓15克大腹皮15克生薑6克橘皮10克白扁豆15克砂仁3克。上藥每日1劑,分3次煎服。以5日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下肢腫盛加桂枝、澤瀉、附子;氣虛較甚加人參、黃芪、山藥;全身腫勢較重加通草、車前子;水腫發生於妊娠23周以前或隨按隨起加天仙藤、香附、陳皮。
〔驗案〕焦某,女,23歲,農民。無產育史。無慢性腎炎及其他特殊病史。妊娠26周發生兩足浮腫,逐漸蔓延至全身。就診時已達(+++),全身浮腫並伴腹水,血壓160/110mmHg,尿檢蛋白(+++),有少量紅細胞。患者膚色淡黃,精神萎靡,舌苔薄膩,舌質淡胖有齒痕,脈滑無力。證屬脾虛水泛,以基本方加入黃芪、澤瀉、通草、車前子等。
服5劑後腫勢減輕,隨症加減服15劑後,水腫基本消失,惟兩足活動略腫。血壓尿檢正常。足月順利分娩。
〔按語〕方中白術、茯苓、白扁豆健脾行水,大腹皮、橘皮調氣和中行水,砂仁、生薑皮溫中理氣,全方健脾理氣溫中行水而不傷胎氣。若呈虛寒之象當酌加桂枝、附子以溫化行水。
注意事項:當謹遵“治病與安胎並舉”的原則,隨證加入養血安胎之品。如果水勢較甚,當遵守《黃帝內經》“有故無殞,亦無殞也”的指導思想靈活用藥,利水之品從而大劑投入,一俟水去腫消,血壓下降,亟當扶脾。切記“衰其大半而止”,利藥不可太過。本病必須注意血壓與尿檢,若二者均異常,當以子癇先兆慎重對待,力戒妊娠毒血症的發生。
〔來源〕北京中醫雜誌,1994,(6):28。
補中益氣湯加味一
〔處方〕炙黃芪、黨參、炒白術各15克附皮、當歸、升麻各9克桂枝、製附片各10克防己、茯苓、澤瀉、冬瓜皮各12克大腹皮、白扁豆各9克。
〔驗案〕金某,女,25歲,已婚,工人。1984年10月13日初診。患者妊娠8個月,麵目四肢浮腫,按之下陷,不易複起,皮膚光亮腰部酸困,尿頻量少,脘腹脹滿,納差便溏,頭暈肢倦,心悸氣短,麵色蒼白,四肢不溫,舌淡,苔白潤,脈緩滑。證屬脾胃虛弱,中陽不振,水濕不適,泛溢肌膚所致。治宜健脾益氣、溫陽利水。服4劑後,尿量增多、麵目四肢浮腫明顯消退,四肢轉溫,食增便溏止,氣短肢倦消失。續進4劑,浮腫不明顯,諸症消失。
〔按語〕脾主運化水濕。此例患者係脾虛中陽不振,運化失常、水氣流溢肌膚,故發子腫,予健脾益氣、振奮脾陽、化氣行水法,使脾機健運,促使上焦開、下焦通,浮腫自消,精神乃複。
〔來源〕遼寧中醫雜誌,1987,(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