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悠悠歲月容易過,日子就像老僧手中的佛珠,被一個個掐撚過去,暗淡了逝去的青燈古廟,偏偏將那無盡的情愫留了下來,暮鼓晨鍾的靜穆裏,不知平添了誰的哀婉,誰的氣息……
眾人了然,紛紛塵世,居家生活,每日每夜都會發生多少事情,有些是無力轉圜的,有些是無可奈何的,有些是值得回味的,有些是難以忘卻的。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或許在冥冥之中,一切都早有定數,想來也許正是所謂的天意吧!業識不滅,三界流轉,因果循環又豈是偶然,隻不過是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罷了。漫長的生命輪回中,止不住朝朝暮暮匆匆去,任憑光陰將青絲染花白,遇上了誰又錯過了什麼,盡皆因緣際會。大漠收殘陽,明月醉荷花,清風一陣,拂來往日的塵埃,回望過去,恍然如夢,亦如流水,一去不返,不泣離別,不訴終殤。
曆時數年的醞釀,筆者著手創作此家族敘事小說。其中的人與事,部分或據筆者親身經曆、或聽老人講述、或局外旁觀等現實故事,綜合改編,輔之部分虛構情節,通過時空錯位整合而成,多以人物間對話的形式呈現接二連三的家事。透過這個家族故事,我們來品味人之常情解讀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中透露出種種人格特征,也能深深體會到父母之愛,手足之情,朋友之義。或許讀者能在故事中找到自己或身邊人的的影子,萌生些許感慨吧,與讀者產生些許共鳴,這是筆者最大的心願。
逝水流雲,歲月如歌,隨我同駕一葉扁舟,劃向那似水年間……
序詩
——無題.
瑟瑟琴聲入晚夢
無限蘭香隨清風
愛也、沉沉,恨也、沉沉
愛恨幾回迷離
瀟瀟夜雨驚羞草
幾點瓊露點芭蕉
情也、濃濃,義也、濃濃
情義幾重相惜
雲駛月運凡塵世事恍若夢
鬥轉星移情仇恩怨渺如風
物是人非執手相看眼朦朧
天意無常把酒長歎月影中
一
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清政府先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至此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與英法聯軍的“和解”,世道正處於相對太平的時期,讓這個被受列強蹂躪的國度暫時有了一絲生氣。清晨,陽光衝走了青城黑夜的寂靜,人們陸陸續續走上街麵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仿佛一切都顯得那麼的井然有序。外麵的風起雲湧似乎對這方土地震動不那麼深重。
楊家宅院在晨光的籠罩下顯得清新和諧,青磚院牆頂著排列整齊的瓦片,瓦片之間稀稀落落生長著幾棵嬌嫩的小草在風中搖搖曳曳。樹上的鳥兒蹦上蹦下好不熱鬧,雖然有些花兒已經在春天開過了,但蔥蔥綠蔭將宅院裝點的清新亮麗。這處宅院雖不是大富大貴的豪宅,但也不是普普通通不值一提的市井俗居,卻有它獨特之處。東南西北中五個院落由一條條規則的巷道連在一起,每個院落的房間布置在遵循坐北朝南的基礎上無論在房間數量還是規劃布局上又各不相同,簡約而莊重,我們要講述的就是在這裏發生的故事。
宅院大門古樸大方,兩側的石獅威武莊嚴。上三個台階邁步進去左右兩側是規整的門房,窗台上擺著幾小盆花,在一邊的梁子上掛著一個鳥籠,那是門房老丁頭兒養的一隻八哥。行約六步下台階,對麵九尺的影壁上寫行書“納福”二字,影壁正中間有個凹槽,那是關帝聖君的靈位。左右各有約一丈寬的巷道,繞將過去,影壁後麵三個橢圓花壇北麵就是南院的門了,門匾上寫著“福祉苑”,要去其它院落不走旁門的話,南院是必經之處。南院院落較大,東麵是三間閑置的小房間,西麵是花房,堂屋是公中宴廳,待客之所。堂屋內西北角開了個門,是方便人由中院入內使用的,其餘各院的來此要走南院的左右兩側兩個北門。
南院的花房,宅子裏的人都可以進來修剪枝葉或是提壺澆灌,無論是家眷還是傭人。花房東牆掛著冬梅圖和蘭草圖,下麵是一張古箏和六把藤椅,北牆掛著大幅花開富貴圖,上邊掛著一個牌匾上書“怡然誌趣”,西牆掛著翠竹圖和秋菊圖,下麵是一排排擺放不規則的花架,各種花卉一一排開,牡丹、芍藥、君子蘭、菊花、文竹、虎皮蘭、海棠、臘梅、芭蕉、吊蘭、杜鵑、梅花、石榴等等各式花卉都有。另有三個青花瓷大魚缸,好似三個巨大的缽盂一樣,裏麵養著魚兒小龜悠閑的遊動。整間花房典雅清秀,透出自然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