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漫步風陵渡(1 / 3)

三、漫步風陵渡

三十三顆蕎麥九十九道棱,小妹妹你心好是人家的人。

——山西晉北民歌

十八顆星星十六顆明,那兩顆暗的是咱兩個人。

——山西晉北民歌

6月30日上午,抵達晉陝豫三省交界處山西最南端的風陵渡。過黃河公路大橋,西去數裏,是著名的潼關。

潼關古稱桃林塞。杜甫曾有詩曰:”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安史之亂中,潼關守將出關迎敵,大敗,大軍傷亡二十萬。最終造成長安失守。潼關西望,是渭河入黃河處;正北方向,浩瀚黃河漫漶而來。

黃河彙合了它的第一大支流渭河與第二大支流汾河,衝激潼關爾後滔滔東去。

潼,衝激之意。(水經河水注):”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史記五帝本紀》有日:”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河東即晉南一帶是古三王建都之所,權威專家認為,最早的”中國”係指這裏。

爾後,因華夏族處於”四夷”之中,他們所處之地稱為中國。河東名稱,最早見於《左傳》。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製,全國設三十六郡,河東郡即其中之一,治所設在安邑。秦之後,直至元代,河東或稱郡,或稱道,或稱路,轄區基本是山西晉南一帶。

山西晉南,古來富庶的河東,文物古跡景點密集,曆史文化名人數不勝數。處在山西最南端的永濟也不例外,甚至由於這裏是古蒲州府、河中府所在,名人名勝還更多些。

參觀罷解州關帝廟,南來進入永濟縣境,沿途王西蘭不無自豪地給我介紹他的家鄉,果然是”如數家珍”。

曾經生活在蒲州的唐代詩人,有寫下《登鸛雀樓》千古絕唱的王之渙,有號稱”詩佛”的王維。王維籍貫固然是”太原祁人”,但祁縣隻是他的祖籍,王維確然是在永濟古蒲州成長的。

沿途經過一個”虞鄉”,王西蘭說,這是柳宗元的故鄉。在公路上隨便一指,那裏有個”王官穀”,那是司空圖隱居著述《詩品》的地方。

我半是由衷半是玩笑說:

我到晉南來就不敢下車嘛,一下車,腳下就要踩著”文化”啦!

王西蘭微微一笑,竟無一句謙詞。儼然正視車輛前方,後脖頸一帶現著笑渦。

6月29日遊覽參觀過普救寺、鸛雀樓之後,30日上午西蘭派車載我去考察黃河風陵渡。西蘭本次生病,與腦血管疾患有關。用藥之後,直是瞌睡。回到永濟,且讓老兄好好睡覺。西蘭不陪我,河東大地上的古跡名勝照樣沿途湧現,撲麵而來。

車子奔風陵渡,方向南偏西。左手裏,中條山拔地而起;山勢高峻處,峨然有一座”五老峰”。右手一帶,黃土塬地沃野平闊,高速公路邊,指示標牌大書日:”楊貴妃故鄉”。楊貴妃不是四川人嗎?那也是娘娘的祖籍罷了。天生麗質難自棄的楊家有女初長成,卻是在永濟長成傾國傾城容貌的。公路前方,即將抵達黃河風陵渡大橋了,視界裏隱隱凸現一道崗巒,卻又是著名的首陽山,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的地方。

上午9點半左右,我們到達風陵渡。車子緩緩開過黃河公路大橋,橋的另一端就是陝西潼關地麵了。

風陵渡,因為”風陵”而得名。這裏有一座風陵堆,相傳是黃帝時代的人物”風後”的陵墓。據說,風後驍勇善戰,是戰敗蚩尤的主將。蚩尤殘部由風陵渡逃走,為著震懾作用,風後去世便葬在了這裏。風陵渡當山西陝西河南三省要衝,是萬裏黃河上最著名的古溏口之一。在曆史上,運程鹽池出產的食鹽主要就是經由這裏出口到周邊各省的。直至七十年代這兒建成黃河公路鐵路大橋之前,傳統的船筏擺渡始終是人們跨越黃河的主要方式。

鋼鐵與混凝土這些現代建材使用現代技術建造了橋梁,天塹變作通途,曾經繁盛數千載的渡口一朝冷落。與渡口的繁榮息息相關的口岸文明,也必然地命定地衰落了。

過了風陵渡大橋,我們的車子沿著黃河南岸西行數裏,來到與風陵渡同樣著名的潼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