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鑄造了不朽的曆史文化名樓。爭雄競秀的千古名樓,承載了民族文化的厚重,折射出華夏文明的輝煌。瓊樓玉宇輝映著偉大的人文精神,飛簷翹角揭示著曆代仁人誌士的廣博胸襟和高尚情操。
嶽陽樓矗立於洞庭湖東岸,嶽陽市西門城牆上,西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滾滾東去的萬裏長江,水光樓影,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的盛譽,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沒用一顆釘的嶽陽樓
雄踞湖南省嶽陽市西門城頭的嶽陽樓,建築精巧雄偉,為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譽。
嶽陽樓是什麼時候建的,說法不一。一般都認為它始建於唐,後毀於兵燹,北宋年間重修和擴建。嶽陽樓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北宋名臣、大文學家範仲淹(公元989~1052年)所寫的不朽的散文名篇《嶽陽樓記》。
據說,當時巴陵郡守(嶽陽在宋時屬巴陵郡)滕子京集資重修了嶽陽樓。滕子京是很有才學的人,在樓落成之時,憑欄遠眺,不禁詩興大發,寫了一首詞來寫景抒情,雖然隻有59個字,但卻很有氣勢。後來,宋代名臣範仲淹應滕子京之請,為嶽陽樓作記。《嶽陽樓記》共360字,文情並茂,讀之感人肺腑。文中許多警句已成為後人處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更是廣為傳誦。
滕子京重修的嶽陽樓,在明崇禎十一年(1639年),毀於戰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進行修繕。清光緒六年(1880年),知府張德容對嶽陽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將樓址內遷6丈有餘。解放後,政府多次進行維修,1983年又進行了一次落架重修,把已腐朽的構件,按原件複製更新。
嶽陽樓的建築很有特色。整個建築沒有用一顆鐵釘,一道橫梁,這在祖國古典建築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嶽陽樓主樓3層,呈長方形,寬17.24米,深14.45米,樓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負全樓重量,再用12根圓木柱子支撐二樓,外以12根梓木簷柱,頂起飛簷。彼此牽製,相互咬合,穩如磐石。其建築的另一特色,是樓頂的形狀酷似一頂將軍頭盔,既雄偉又不同於一般。傳說中,這裏曾是三國時期吳國大將魯肅檢閱大軍的地方。
嶽陽樓采用純木結構,其造型具有優美的線條表現力,同時它的保護木構件外表的漆給建築結構賦予了豐富的色澤美,這些都充分顯示出中國古建築的獨特的民族風格,凝結著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精湛的藝術才能。嶽陽樓在美學、力學、建築學、材料學、工藝學等方麵都有著驚人的成就,在人類文明史上永遠光彩奪目。
嶽陽門
嶽陽門就是嶽陽的古城西門,由巨型花崗岩石砌成。古時候嶽陽有五座城門,東門湘春門,南門迎薰門,北門楚望門,西門就是嶽陽門,還有一座小西門。除嶽陽門保存至今外,其它各門均已傾廢。嶽陽門,高約4米,寬2米餘,長近42米。因為是建在崗丘上,所以上跨雄偉的嶽陽樓,下臨浩淼的洞庭湖水,顯得格外的壯觀。嶽陽門的曆史,要從三國時算起。那時修築巴丘城,城垣跨崗越嶺,西臨洞庭,地勢十分險要。以後各代均在此設城池,再沒有遷移過。唐朝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杜甫的“江國逾千裏,山城僅百層”,描寫的就是這裏。後來逐年廢毀,到民國時就剩嶽陽樓下這一段近百米的古城牆了。據記載,這段城牆還是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時重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