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火交織的文學記憶(1 / 1)

血火交織的文學記憶

——讀彭燕郊《那代人》

彭燕郊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七月派”的代表詩人,在詩歌創作和研究、文學編輯等領域有著豐碩的成果,陳思和先生將其列為“潛在寫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享譽現當代文壇。他的《那代人》,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期間,一群追求進步的文化名流,從淪陷區輾轉至浙江金華、“陪都”重慶和廣西桂林等地,他們一邊以教書、編刊為業,一邊以手中的筆,直接或間接地從事抗日宣傳活動。抗戰時期的後方,幾乎是“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這群文化人,既要忍受物價飛漲和通貨膨脹所帶來的嚴重的物質困厄,還要遭受國民黨當局近乎禁錮的文化審查,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中,他們一點一滴地延續著文化的薪火。

當時的南方小城桂林,聚集了眾多的頂尖級人才,如當時搬遷至昆明的西南聯大一樣,彙攏了旺盛的文化人脈,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值得研究的空間。在彭燕郊的記述中,胡風、梁漱溟、田漢、艾青、梁宗岱、邵荃麟等人,在現代文學史上都是舉足輕重的文化大家,他們的學識、著作、風采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輝。丘東平、辛勞、嚴傑人等已基本淡出當今文壇視野的作家,經由他的描述,也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文化記憶。記述魯彥的《“貧病作家”》一文,為我們勾勒了這位傑出的小說作家、翻譯家短暫而窮蹇的一生,是對那個時代無聲的控訴。此外,他還以沉鬱的筆調回憶了葉挺將軍,對這位民族英雄壯懷激烈卻又悲情的一生作了濃墨重彩的描寫。他與這些文化名流相知相往的故事,由文論人,滲透著時代的淚痕和血與火的傷痛,翻閱此書,基本上可以管窺抗戰時期大後方的文化態勢,將人帶回那本民族史冊中極其悲壯的一頁。

真可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彭燕郊從戰爭中走來,沐浴了戰火的洗禮,新中國成立後又飽受幾次政治運動的折磨,幾經人生磨難,最終劫後餘生,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沉重的苦難發酵成厚實的人生感悟,文字漸漸褪去戰火烽煙的氣息而變得寧靜沉實,卻又厚重無比,如老吏斷獄,辛辣,準確,不拖泥帶水,直追死穴。他追人記事、談文論詩的文章,立足實際,置眼當時,還原曆史情境,做到評判曆史公允客觀,臧否人物不隱惡譽美,給逝者以安慰,給讀者以沉思。在文字中,我們看到了一位終生追求進步文化事業的作家,是如何在汙濁的泥淖中保持潔淨的品格。彭燕郊的一生,折射出“那代人”認準方向、之死靡它的抗爭精神,他們的言行舉止,道德文章,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讓人由衷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