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中國神舟七號載人飛船(1)(3 / 3)

“空間科學研究”安排了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包括空間材料科學項目,微重力流體物理研究項目),還有空間天文項目、空間環境預報和監測任務,目標是全麵提高我國空間科學水平。“空間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研製了多種空間實驗設備,開展空間生物學效應研究、空間蛋白質結晶、空間細胞培養、空間細胞電融合以及空間蛋白質和生物大分子分離純化等研究;“空間材料科學研究”研製多工位晶體生長爐和晶體生長觀測裝置,開展二元和三元半導體光電子材料、透明氧化物晶體、金屬和合金等材料研究和空間生長,研究空間晶體生長動力學;“空間環境預報和監測”研究可以建立空間環境預報中心,發布長期、中期、短期空間環境預報和警報,進行效應預測,保障航天員、載人航天器和空間設備安全。

發展計劃

未來幾年內我國的航天技術發展實行“三步走”計劃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工程總體室主任王忠貴向記者揭示了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在未來幾年內的“三步走”計劃:“神舟七號”飛船將於2008年升空,肩負的使命是實現航天員太空行走;2009年至2011年之間,“神舟八號”飛船將在太空中完成交會對接;而航天技術發展的第三步是建立空間站。

“神七”航天員

3名正選航天員:翟誌剛、劉伯明與景海鵬神舟七號載人飛船3名正選航天員包括入選過神五及神六計劃的翟誌剛、以及2名也曾經入選過神六的隊友劉伯明與景海鵬。進行中國航天首次太空出艙活動的是曾經2次入選神舟計劃的航天員翟誌剛,第一備選是劉伯明。

翟誌剛,1966年10月出生,黑龍江齊齊哈爾市龍江縣人,1985年加入空軍,1989年畢業於空軍第三飛行學院,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戰鬥機飛行員,安全飛行95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2003年曾入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梯隊。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航天載人飛行乘組梯隊成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

劉伯明,1966年9月出生,黑龍江依安人。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中隊長,安全飛行105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2005年6月,入選“神六”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

景海鵬,1966年10月出生,山西運城人。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團領航主任,安全飛行120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2005年6月,入選“神六”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

失重對航天員生活的影響

人長期生活在地麵有重力的環境裏,一旦進入失重環境,就會感到生活習慣不適應。為此,對航天員的生活須采取各種措施:為航天員設計緊身服裝,因為肥大的衣服會漂浮起來;對座艙中的物品加以固定,避免自由漂浮;食物塊破碎或表麵掉下的粒屑,會飛揚起來,鑽進航天員的眼睛、鼻子,甚至吸入氣管,引起生命危險,因此航天食品要做成塊狀,一口一塊;飲水時要用管子通入口中,防止水珠進入氣管;洗漱濺水,須用吸水器吸幹,以防止水珠聚積在空中,造成危害;航天員睡覺須用帶子或睡袋把自己捆住;在失重條件下行走時,航天員須穿用帶鉤的鞋子,能掛住網格狀的地板(天花板)。

失重對人體的生理影響

人長期在地麵重力場內生活,地球重力吸引血液向下流動。在失重環境中,血液重新分配,下肢血量減小,頭部血量增多,航天員的收縮壓一般比飛行前升高2000~2666帕(15~20毫米汞柱),平均動脈壓升高1333~1600帕(10~12毫米汞柱),靜脈壓也上升,舒張壓則下降。失重使流體靜壓梯度消失,中心靜脈壓和心房壓力增加,刺激這些部位的容積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排尿量增加和水分及血漿量減少(約10%)。尿中排出的鈉、鉀離子增加。在失重環境中,人體骨骼受力減少,時間一久,肌肉萎縮,骨骼也會變得鬆脆,特別是失重會引起骨骼內鈣、磷鹽的喪失,使航天員返回地麵後變得軟弱無力。失重還會引起紅血球減少(8%~17%),白血球增加,T淋巴細胞減少,免疫能力減退。在失重環境中,大多數航天員還會發生前庭-植物神經反應,引起航天運動病和空間定向障礙,出現惡心、嘔吐、麵色蒼白、暈眩,影響工作能力。這種症狀常在航天的頭一周內發生,隨後症狀消失。

總指揮部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