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劉碧峰
孝昌作家王瑛把她近三年創作的部分散文彙編一個集子,付梓前請我寫幾句話放在前麵,名之曰序,這使我既高興又惶恐。高興的是,王瑛以她的勤奮,終於有了這一份沉甸甸的收獲;惶恐的是,她的這些充滿靈性的文字,是那麼的純淨和聖潔,我怕我的拙筆,不但不能給她的作品錦上添花,反而有傷於褻瀆。把她的這些作品讀之再三,也思之再三,那種心弦受到敲擊的感覺,讓我還是忍不住拿起筆,寫下了這麼一篇類似於畫蛇添足般的文字。
對於王瑛的作品,坦率地說,我接觸的時間很晚,隻是從兩年前上槐蔭論壇時才開始,也不過是零零星星地看了一些,真正係統地讀她的文章,還是這次拿到這部文稿之後。以前在網上雖然隻是少許的看,但她極富個性特色的作品,留在我腦中的印象,卻是極為深刻,所以這次有機會能係統地讀,甚為高興。於是,我就忙裏偷閑地逐篇品讀,在讀的過程中,那一份不太容易激動的、已邁入老境的心,居然和她年輕飛揚的文字一起跳躍。我從她這些精靈飄逸的文字中,看到了一個如水女子,站在月下,立於花前,在春風或秋雨的原野中淺吟低唱,在鄉土風韻或山水清音下靜思暢想的清麗背影,以及被縷縷鄉情、濃濃親情和深深友情所沐浴的幸福身姿。
在當今的文學大軍中,很多人在寫散文。那是因為,很多人認為散文好寫,不需要什麼高深的技巧,以至於前些年有一個作者發明了“十字交叉寫作法”,把一堆文字放在一起,劃上十字,交叉處的文字互相組合,就是一篇散文,這誤導了很多作者,真的以為散文最好寫了。實際上好的散文,肯定離不開好的文字功夫,離不開強烈的藝術性,不然,那就隻有散而無文了。
是的,好散文需要好的技巧,什麼是好的技巧,則不是幾句話可以道明的。在讀王瑛的這部集子的時候,我倒是生出了另一種感悟:心隨意動,有感而發,自然呼吸,渾然天成,無技巧勝過有技巧。
我們讀王瑛這部集子的作品,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她的創作特色:不追求高屋建瓴,氣勢恢弘;不拘泥精雕細作,字字珠璣;不講究文采斐然,華詞麗句;不刻意渲染情感,造大意境。就像田頭地角的野花,隨意開放,無任何人工粉飾之嫌;如鄂北山野的港汊之水,自然流淌,與自然和生活渾然一體。因此,王瑛的散文,看不到斧鑿刀刻的痕跡,正如聶士龍先生在一篇評論中所說之“看似沒有任何技巧,卻法在無法之內,情在自然之中。”
不刻意渲染情感,當然不是說不要真情。真情的抒發與流露,恰恰是王瑛散文的最感人之處。最美的語言不是各種修辭手法能夠造出來的,而是最本真的表現,我們從王瑛的作品中,看不到一點點的做作、一絲絲的矯情,看到的,都是情到自然處,就顯露出濃得化不開的那一腔熾烈。她的筆下,不論是對故土的懷思,還是對老屋的追憶;不論是對親人的念想,還是對愛情的回味;不論是對文明的素描,還是對師友的點畫;也無論是對祖國山川的抒寫,還是對家鄉風情的運筆,那素淡的文字下,無不是情到自然處,濃得化不開的藝術特色的最好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