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姬豐臣
丹江,古稱丹水、淅江、粉青江,是漢江最大支流,發源於秦嶺山脈,全長384公裏,淅川境內長107公裏,流域麵積2616平方公裏,流經荊紫關、寺灣、大石橋、滔河、老城、盛灣、馬蹬、倉房、香花、九重等10個鄉(鎮)。丹江自古就是“上通秦川,下達鄂渚”的黃金航道。1969年,丹江大壩建成蓄水。水庫跨豫鄂兩省。淅川境內現有的庫區水麵為365.6平方公裏,庫容量81億立方米。水麵最寬處約20餘公裏,最窄處僅60餘米。最深處達80餘米,水溫在4℃7℃之間,有“亞洲的水庫之王”、“流動的黃金海”之稱。
丹江風景秀麗,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眾多。有煙波浩淼的丹江湖,有奇峰突兀、山清水秀的丹江小三峽,有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陶岔,有中州四大名寺之一的千年古刹香嚴寺,有五步一泉、十步一瀑的山水文化景區坐禪穀,有河南文化曆史名鎮“雞鳴三省”的荊紫關……古往今來,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了許多名篇佳句。愛國詩人屈原登臨丹江岸邊的岵山,憑吊丹江與淅水交彙處的秦楚大戰古戰場,寫下了悲壯千古的祭歌《國殤》;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曾在丹灌交彙處的龍巢寺苦讀,留下了“隱隱來山遠,茫茫去路平”的優美詩句;金代大詩人元好問曾“作吏淅江邊”,發出了“千古書生,那得盡封侯”的沉吟……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等均在此留下了履痕和不朽的詩篇。丹江兩岸,名人輩出。“商聖”範蠡、《後漢書》作者範曄及範汪、範啟、範泰、範縝、範傳正、彭淩霄、李袞、李萌等一大批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均出自丹江河畔。這些,都為秀麗的丹江增添了豐富的曆史文化內涵。
田野同誌請我做序,此非我所長。但當我讀過此作之後,為田野同誌的精神追求和文筆所動,欣然應允。《放歌走丹江》上篇以丹江及丹江沿岸的景點、民俗、人文景觀為題材,下篇以反映丹江兩岸民風、情感為主,真實係統地描述了丹江兩岸的風土人情。該書語言平實,引經據典,內容豐富,視角獨特,填補了丹江旅遊文化的空白,為遊客走進淅川、品讀丹江提供了方便。
至此,我不由聯想到,投資1000多億元的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拉開序幕,淅川渠首工程也動工在即,2010年,丹江水將跨越漢水、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一路奔向京津,從此改寫華北缺水的曆史,將為共和國的發展做出新的奉獻。屆時,丹江也將成為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我堅信,《放歌走丹江》一書,也將隨著丹江的旅遊事業一起,越來越引起廣大讀者的重視、青睞。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