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因為便於說和不便於說的原因,這本本應該在三年前就可問世的小說集直到今天才得以出版。盡管如此,她畢竟像嬰兒獲得了新生,所以,我還是應當感到欣慰。
新中國成立不久,我出生於山西原平一個依山傍水、風素秀麗的小村莊。村莊的前麵有一條小河,叫陽式河。我的筆名就緣於此。我們那個村子屬於聞名退迷的"十八村水地"之一。
不過,打我記事起,這村子從未富裕過。尤其是我們家,父母常常為填飽全家人的肚子而發愁。因為窮,學習成績還可以的我不得不在讀完小學後回家修理地球。那年,我剛十二歲,身高不到一米五十,體重不足四十公斤。十年之後,靠在煤礦當工人的哥哥的拉引,在一個秋雨綿綿的日子裏,一輛帶篷市的大卡車把我從原平拉到了太原的西山,從此,開始了"地下工作”,當起了被人稱之為"六塊石頭夾一塊肉"的窯黑子。為了生活,我主動從學校重返並下;還是為了生活,我失去了轉幹的機會,至今依然是一個既無文憑義無職稱的老工人。
在煤礦的二十多年中,我前前後後換過不少工種:攉過煤,放過頂,推過礦車支過棚;搬過料石和過灰,當過教師編過戲。這豐富多彩的生活為我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收入這本集子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反映煤礦工人生活的。
我自幼喜歡讀書,即使離開學校之後,我也沒有放棄學習。在村裏時,凡能找到的書,也不管是什麼書,我都看。參加工作後,礦上的圖書館成了我經常光顧的地方。是書,幫助我認識了世界;是書,教會我如何去做人,書,對於我來說,是摯友,是伴侶,是良師。還在兒時,我就做過許多次夢,夢想有一天書上會有我寫的文章,夢想有一天我會成為一名作家。
今天。小說集已經付印。是好是壞,是美是醜,對於我來說,並不很重要。像所有做了父母的人一樣,誰也希望自己的孩子長相漂亮一點,身體壯實一點,腦瓜聰穎一點,但這隻是一廂情願。因為這不僅僅取決於你的主觀願望。實際如何,隻有評論家和廣大讀者才有發言權。
感謝誌宏兄為我出這本集子東奔西走,感謝孫濤兄在百忙中為這本書作序,感謝荊傑兄為此書設計了封麵,同時,我還要特別感謝支持和關心我出這本集子的有關領導和朋友。
我以為對大家最好的酬謝不是錢,不是物,而是寫出好的作品。
我相信自己會這樣做。
我相信自己能夠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