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衣有個很詩意的名字,而名字來源卻與詩全無相關,隻因她出生在初一,樸實而平凡的父親並沒有能想出獨特又寓意深刻的名字,於是就以出生時間為名,取名初一。初一母親認為名字太簡單怕女兒長大後不喜歡,於是改“一”為“衣”,也寓含了女兒能一生衣食無憂的祈願。初衣姓唐,全名唐初衣。初衣上麵有個姐姐,隻大她一歲,名叫唐池,因出生時天下大雨,屋前的池塘水滿溢出,由此得名。不得不說,初衣兩姐妹運氣好,取名都直白簡單,但名字還算動聽有詩意,不似一般農家女兒的名字般直白至通俗。
唐池比初衣大一歲,唐池的出生對於隻有兩兄弟的唐家來說可謂是一大喜事,雖說是個女娃,可勝在是老大,因而全家人對她可謂是當作手心寶來疼。一年之後初衣的出生依然給唐江夫妻帶來喜悅,對於老實忠厚的唐江來說,無論男女都是他的骨血,女兒更要細心的嗬護。但初衣的出生並沒有給唐家老太太帶來太大喜悅,老人家骨子裏固有的兒女雙全思想讓她對初衣的女兒身略有不滿,因而就沒有對姐姐唐池的那種全心疼愛。雖然沒有得到奶奶的盡心嗬護,但因為有父親母親的愛護,初衣就這樣在這平凡又溫馨的家裏伴著姐姐一塊兒長大。
初衣家為普通的農村家庭,一家人主要靠唐江夫妻種莊稼過活,因此初衣母親並不是隻專心在家帶孩子,在初衣與唐池稍微大點能帶到地裏去後,姐妹二人總是跟著父親母親一塊兒上地裏麵去。初衣從小不像姐姐唐池那樣討喜,唐池自小就討人喜愛,可能是老大,哄的人多的緣故,唐池小時候一點不怕生人,讓笑就笑,讓扮鬼臉也扮鬼臉,讓做什麼動作就做什麼,惹得一村子的人笑,經常能得到左鄰右舍的糖果與小吃,忒受大夥兒的喜愛。而初衣就沒有姐姐的可愛勁兒,自小倔強,誰讓做笑臉也不理,誰讓做動作也不做。可能是與姐姐相隔太近,在母親肚子裏就營養不良,初衣也沒有姐姐那樣的好身體,自小愛生病,又挑食,費了唐江夫妻很多心力還是長不胖,小小的個子,隻愛跟在姐姐身後,怯怯的看人。
初衣的童年多彩而燦爛,並沒有因為性格的內斂羞怯而失去童年應有的快樂與色彩。在三四歲的時候,初衣兩姐妹總是跟著父親母親上地裏,大人幹活時兩姐妹就在旁邊玩耍,找著各種能吃的野果。山裏雖然比較貧窮,但山裏孩子的童年卻無比富足,因為大山裏有無窮的寶藏讓孩子們挖掘。春天裏,初衣兩姐妹就在父母幹活時在林子裏摘各種野果吃,有紅紅的刺泡兒,結在一種長刺的小樹上,在插秧的季節成熟,指尖大小,酸中帶甜,這是春天裏姐妹兩的最愛。盡管隻是比初衣大一歲,唐池卻總是盡著姐姐的義務,找到刺泡兒總是分妹妹多些。桑葚也是姐妹兩經常尋覓的對象,紫色的桑葚胖胖的綴在枝頭,高高的懸掛在桑樹上。這會兒初衣就是大顯神通的時候,唐池盡管長得比初衣高大健壯,力氣也比初衣大很多,卻在爬樹這一途上完全不行。初衣個子小巧,爬樹就是她的強項,在這點上初衣的膽子就與姐姐相反,多高的樹都敢爬,且是個中好手。因而遇到高大的桑葚樹,總是姐姐在下麵接,初衣爬上樹在上麵摘了桑葚在遞給姐姐。
有時在離家較遠的地裏幹活兒,唐江夫妻兩也會帶著初衣姐妹準備好食材在地裏野炊,這是姐妹兩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每當這時候,在父母幹活兒時,初衣姐妹兩就興致高昂的自動承擔撿柴火的任務,將附近幹枯的小樹枝集中起來。到了中飯時間,父親唐江就找幾塊較大的石頭壘成空心灶,母親張氏就將帶的食材拿到附近的小溪中洗淨,放到帶的小鐵鍋中,姐妹兩這時就負責看火,將撿來的柴火放到臨時建好的石灶中。張氏再采摘一點能吃的野菜,洗淨之後放到飯菜裏一起煮,就算隻灑點簡單的油鹽,一家四口也吃得津津有味,這簡單的飯菜對於初衣姐妹兩來說就仿佛是人間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