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撰者序
龍灣堡是我的出生地,龍灣堡在龍灣河拐彎的胳肢窩裏。龍灣河其實是渦河一段水流的別稱,這段水流向東三十裏即到藥都城。
渦河之所以曾被西方一位大哲康德譽為“哲學河”,是因這為條河兩岸的黃土地上孕育了老子、莊子、陳摶、張良、曹操、華佗這些曠世智者。但這條河同樣也出生拳掌炮鞭、壺石泥玉、醫相紮剃、吹拉彈唱、綠林響馬、厚樸狡黠、吃苦耐勞、賭混偷懶之各色草民。而這一段又名龍灣河,是與大宋朝楊家將後人及明朝朱熹宗有關。
據傳,大宋朝楊家將被潘仁美陷害後,幸存後人流落至此。大約到了明朝天啟年間,楊家後人又繁衍出了人物兒,一家有七個兒子,全是以武功著稱,加上他們父親的一個幹兒子,就又以“七郎八虎”揚名中原地帶。不知出於什麼原因,這七郎八虎竟蓋起了鑄錢樓,私鑄銅錢。到朱熹宗得到呈報時,這弟兄幾個已在村前修了響馬場,在村西挖了寬百步、深三丈的寨溝,村東村北修了高三丈的寨牆,加上南麵的龍灣河,整個村莊成了四麵倚水環寨為屏的易守難攻之地。整日間,九州的綠林俠士談古諷今,比武飲酒於其間。
話說,這天早朝,朱熹宗看罷藥都知府呈來的奏章,大發雷霆,即派兵三萬奔錢樓而來。楊家“七郎八虎”和眾綠林好漢終敵不過朝廷大軍,寨子被焚,活人全誅。因皇帝禦駕來此,這段河便被稱為龍灣河了。大約一百年後,這片廢墟上又雜居繁衍了來自九州十八縣的各地各姓五百多人。
我在這個神奇的堡子生活了十六年,這裏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讓我終生難以忘懷。無論是老人嘴裏作古的人物還是我親曆的各色人等,無論是貧窮、木訥、孤寂還是堅韌、豁達、寬容、樸實、簡潔、執著的血肉鄉親,無不讓我深思和遐想。他們就是中原農民的代表與象征。於是,我用了十年的時間,以筆記體小說的方式把他們一個個記錄下來,以期通過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還原和營造我心中的故鄉史,並以此為橋梁實現日趨破碎的鄉村與繁雜城市的對話。
需要說明的是,我沒有按時間順序來編排這些人物和事件,而是借用詞典的形式以篇名首字的筆畫為序。好在這裏雖經千年流變,但人們依然保存著不變的秉性。相信閱讀起來並無大礙。
2010-2-19於藥都無味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