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場煙雨
親親籽葦,水岸留香潺潺流逝,心遺夢長,華.........流轉的煙波中,清靈而立著一道出塵的身影,雙手合十,喃喃低語,,遺人以一陣夢香........水島之上升騰著淡淡的水霧
水上浮著層層殘破的萍葉,幾劃青影,水麵之下輕輕擺動,泛起道道漣漪。忽然,那道仿拂亙古不變的身影,輕輕顫動了睫毛,死寂中競添了一絲生氣,如同蘇醒的不是他,而是這個世界。
雙眼輕輕顫動,,^睜開了那仿拂寂閉百年的眸子,秋風淒切,送來一隻寒蟬,劃過雙眸前如霧的夢瘴,落入水麵,激起層層的漣漪,頓時驚跑了水中的青影,而那寒蟬,卻離一片青萍越來越進。
無喜無憂的雙眼靜靜的看著這一切,仿佛他的一切並不屬於這個世界,卻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生機。
這隻寒禪不斷的拍打著薄翼,想要重新飛起,超脫那沾在身上的水的束縛,亦或是生命的盡頭,那不可打破的命運。望著那寂寥的寒蟬,眼中生出一種奇異的光芒,又或者說是一種明悟。
慢慢的,那如明鏡般的雙眼,漸漸從那隻寒蟬身上抬起,望向那虛無縹緲,霧氣彌漫的遠遠方。
傳來一道堅定又執著的聲音:
“我等到了,您曾說,五百年的佛修是一池水,經過五百年的平靜,變得毫無波瀾,就如明鏡之台一般,可我為何不能這般心如明鏡?”
“人的一生如水,修禪,讓其心如明鏡,可是.........‘
那到如亙古不變的身影開口,突兀的一聲傳來,如萬古不變的雪山的一朵蓮,空靈入人心一聲佛的唱,響在雪山之巔,悠遠..........
“一潭水平靜五百年便可如明鏡般空明,可當它在這凡世之中,一絲煙波便引起了整整漣漪,若有一風而過,又是波浪漸湧。修與不修;靜或不靜;五百年與一瞬間,又有何區別?”
“那如您所說,怎樣才能心中空明如明鏡一般?”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佛門中說一個人悟道有三階段:‘勘破、放下、自在。”的確,一個人必須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我仍未明白,如何勘破,如何放下,又如何自在。或說仍不懂何為
勘破,何為放下,何又為自在。或是我的心不靜..................”
“每一滴水都是海。人因有自我,便產生了痛苦!由自我的觀點產生了過去、未來,產生了好、壞、順、逆,人一直活在企盼與欲望中。當小我消失變成無我時,那滴海水即溶入了海洋而得到了自在。一切皆流,無物永駐。萬物於鏡中空相,終諸相無相..................”
聲音越來越遠,如同深山中的梵唱,悠遠而空明,如初綻的青蓮,飛鳥下的魚兒。
“萬物於鏡中空相,終諸相無相.........”皺了皺眉,口中喃喃道。
“你去想吧,悟便是悟了,心中空明,萬法皆空.......萬法皆空............................”
“昔日您說人是一潭池水,若心不靜,水也不會靜,我一直在想我的心靜了嘛,可卻一直沒有答案,也一直不知我的心靜了嗎,您能告訴我嗎?”
“你不知道嗎?你的心非但沒有靜下來,反而多了浮躁,就如那經
風的池水,已起了漣漪....................”
“您說,心如一池,心要靜,可一池之水如何能靜,不得靜法,修禪再久也沒用。”
“我昔日還說過你唔便是悟,悟不了就是悟不了,我與你說再多也無用,一切皆在你本心,心若在,便可...................”
“可.............................”
“不用說了,你去想吧.................不要隻盯著這個季節,錯過了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