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目前在學習和生活中學到的僅是書本上的自然、人文科學與真善美的倫理道德,並且,由此形成了單純和理想化的人格,很難應對社會上複雜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夠選擇在假期利用合理的方式去打工,即有利於我們了解父母的辛勞,也有利於提高自立的能力,更多了一份對社會的了解,是一件一舉三得的好事情。
請思考一下:
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否體會過靠自己的雙手掙錢的滋味?我們大都生活在備受嗬護的環境下,如果能有一個機會親身去了解真實的社會,體驗父母的操勞,這種經曆一定會使我們對於成長和自立有著更深層次的體會。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打工除了鍛煉了自立精神,也使得我們更具有社會適應能力,更了解社會的發展,更加適應社會。
要花錢,自己掙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青少年在家中的地位“如日中天”。大多數家長都視自己的孩子如同手心裏的“寶貝”一般。正是由於家長對我們的過分寵愛,導致我們缺乏吃苦耐勞、勤勞樸素的美德,不能深切地體會到父母養育兒女的艱辛。從這一層麵出發,如果我們能夠選擇在寒暑假打工,接受一下社會的鍛煉對於其自身的發展是很有必要的。
在許多國家,青少年選擇假期打工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美國青少年在打工這件事情上,從打工的人數上講就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的青少年。研究發現,美國16歲到19歲的美國青少年中有53%每周都打工,德國這一年齡段的青少年打工的也占30.8%,日本15歲到19歲的青少年中隻有18%打工。
而在中國,根據大多數人的觀點,都認為隻要好好念書,拿到好成績就行了。所以,在中國很少青少年選擇在假期打工,一般人認為學生應把所有的時間花在學業上,由於其他事情分散了學習的注意力,那就是“不務正業”的表現。而且,我們通常會認為,隻有家庭條件相對貧困的青少年才需要打工掙錢,而對於生活在舒適的環境下的我們來說,根本就沒有必要去“吃苦受累”。
其實,青少年打工的主要原因並非因為窮困。對於家境較差的青少年來說,打工是緩解家庭經濟壓力的途徑,但是,打工的經曆帶來的還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與自立的喜悅之情。參與過打工的青少年朋友都說,艱辛的打工生活不僅鍛煉了自己堅強的意誌,還體會到父母掙錢的不易,使自己能夠更加努力地學習。
同時,出身在較富裕家庭的青少年也可以選擇外出打工,以鍛煉自己的適應能力。打工對於我們來說,不僅會去除自身的惰性和依賴性,還使我們體會到,在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人們需要為了生活而勞苦奔波,也會懂得家庭的富裕是靠著父母長輩的辛勤勞動打拚而來。有過打工的經曆後,我們就會明白世界上還有很多的人需要幫助,內心就會多了一點愛心,少了一點任性。從這一層麵來說,青少年很有必要去體驗一下打工的滋味。
泰國前總理他信17歲的小女兒剛結束大學聯考,就被送到麥當勞打工,作為喚起她在充滿誘惑的現代社會中培養責任感的活動之一。這位總理千金的首要挑戰是操作收銀台,同時也將學習煎漢堡肉。他信在女兒打工的第一天,親臨麥當勞並接受女兒的服務。相信很多年以後,他信的女兒一定會對這次的打工體驗記憶猶新。
這個的舉動的初衷顯然是為了培養青少年的負責任的思想,這個舉動無疑給很多有意在假期打工的青少年很大的鼓舞。事實正是如此,打工對於青少年熟悉社會,培養青少年責任感方麵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他信把女兒送到麥當勞打工,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無獨有偶,很多年前,有一位11歲的美國男孩在踢足球時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賠12.50美元。闖了大禍的男孩向父親認錯後,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他為難地表示自己沒錢賠人家。父親說:“我可以先借錢給你,但一年後你必須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