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大氣”的皇帝趙匡胤(1 / 3)

趙匡胤出生之時,正是大唐帝國消失後藩鎮割據、軍閥混戰最激烈的時期。先是朱溫廢掉有名無實的唐哀宗,建立了後梁王朝;接著,後梁被沙陀人李存勖於923年公滅,在一片廢墟中建立起後唐政權;後唐莊宗李存勖的皇位還沒坐上幾年,就被他的養子李嗣源發動的政變推翻了。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本是莊宗李存勖所寵愛的戰將,但自從李存勖在兵變中被殺後,也許因為篡位的李嗣源把他視為在宗的人,從此趙弘殷使官運不佳。十幾年裏,朝代已是兩度更迭,天子也換了五六位,但他的官職卻沒有得到提升。

19歲這一年,趙匡胤結婚成家,完成了人生一件大事。成家應當立業,可是家中貧困潦倒的現實告訴趙匡胤,依靠家庭的幫助幹一番事業的路子是走不通的。21歲那年,他毅然告別了父母、妻子,離家出走,決心到外麵去打開一片天地、幹出一番事業來。

不知不覺中,他度過了兩年的流浪生涯。大江南北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雖然,這兩年的流浪生活十分艱苦,食無定時,居無定所,並常常受到富家子弟的欺負。但是,也使他得到了鍛煉,他的意誌和性格被磨練得更加堅強,眼界也變得更加開闊了。後來,當他發跡時,每每回憶到所經過的這段時光,他總是感慨萬分,認為這期間的艱苦磨練,為他以後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950年,趙匡胤來到河北鄴都,投到後漢樞密使郭威的帳下,郭威看到這個身強力壯、精通武藝的將門浪子,愉快地將其留下,當了一名士兵。在郭威的帥幕下,趙匡胤終於找到了一個施展才能和抱負的立足點。

959年六月,周世宗因病去世,其7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是為恭帝。後周政權隨即出現了“主少國疑”的局麵。這時的趙匡胤,從殿前都虞候到殿前都點檢,掌握軍政大權已達6年的時間,且威望極高,基本上達到了“一聲令下,餘者皆從”的程度。眼下後周這種“主少國疑”的局麵,自然為不甘寂寞的趙匡胤取代後周統治提供了極好的機緣。

但他並沒有馬上采取行動。世宗之死,比較突然,在諸多關節尚未認真研究、部署的情況下倉促起事,必然遺留後患。再者,作為上任時間不太長的最高統帥,盡管趙匡胤威望很高,但畢竟根基不太牢固,如果匆匆奪權,也許會取得最終的勝利,但其可能引發的兵連禍結、相持難下的局麵,卻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不能不考慮的問題。

考慮到以上問題,趙匡胤在周世宗去世的半年多的時間裏沒有輕舉妄動,而是抓緊時間整頓部隊,把一些主要將領都換成了自己的親信,進一步加強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同時,積極密謀策劃,研究製定奪權的步驟和對策,以防出現任何不利的局麵。當一切都準備好了的時候,趙匡胤取代後周朝廷、建立新政權的大幕便徐徐拉開了。

公元960年,天寒地凍,後周的都城(今開封)城內,朝廷接連接到邊防急報:契丹、北漢合兵南侵,情勢危急!周世宗過世不久,年輕的皇後帶著7歲的幼主,一時間六神無主,趕忙讓掌握著重兵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掛帥出兵。

史書上寫諸將為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時候,趙匡胤還渾然不覺,睡得迷迷糊糊!他就這樣做起了皇帝。當然,這裏麵的事情是誰都能看得出來的。

好像趙匡胤做皇帝,就是上天注定的,他的老家人還有一個傳說:

趙匡胤有一弟弟,名叫趙光義,他後來接了哥哥的班,繼承大統,當了皇帝,為宋太宗。據說洛陽老城曾有一臥龍橋,這橋的跨度雖然不大,但很精巧,是青石橋。趙匡胤和趙光義弟兄倆,少年時健若牛犢,十分頑皮,不是上樹摘果,就是下河摸魚,在洛陽城內到處玩耍。一日,兩人來到這座橋上,玩耍多時,不免困倦,就躺在橋上睡著了。少頃,有人路過此橋,不經意間看了一眼,乖乖!橋上臥著兩條龍!

隻見這兩條龍隨意盤臥,從容安眠,旁若無人。過橋人嚇得魂飛魄散,慌慌張張通知近鄰前來觀看。眾人聽了,半信半疑,集體前往參觀。離橋不遠,果見有兩條龍,影影綽綽臥於橋上,就仗著集體的力量和膽氣,慢慢靠近。可到了近處一看,哪有什麼龍?分明是兩個少年正在酣睡!之後,這座橋便叫雙龍橋。

當然,這就是輿論準備。畢竟趙匡胤的皇帝來的名不正而言不順。有時候曆史也需要佐料的。

趙匡胤是很有雄才大略的,雖然他到二十幾歲還沒有什麼“出息”,但是,在以後的幾年裏,他充分發揮了他本身的潛力,作戰勇敢,能衝鋒陷陣。很快就升上了殿前都點檢,這是禁軍的最高統領。而周太祖郭威最初稱帝前的官位就是殿前都點檢,曆史真是報應不爽,這就是曆史的機會了,趙匡胤很快就抓住了這個機會。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趙匡胤戰爭時的功績,以便能更好的理解曆史。

後漢初從軍,隸樞密使郭威帳下。郭威稱帝建後周,為皇帝衛軍東西班行首。顯德元年,於高平之戰中,在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等畏戰退卻,後周帝柴榮親自闖陣之時,隨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各率騎2000,主動出擊,轉敗為勝,以功升殿前都虞候。二年,後周攻後蜀秦(治今甘肅天水市西北)、鳳(今陝西鳳縣東北)等州人攻未下。奉命前往察看地形、分析戰勢,言秦、鳳可取。世宗從之,果敗蜀兵。三年,後周攻南唐,率前鋒軍倍道奇襲清流關(今安徽滁州西北),斷南唐軍退路,大敗數倍於己之南唐軍,俘獲皇甫暉、姚鳳兩員大將,並克滁州。不久,左翼軍占領揚州,南唐軍渡江反擊,趙匡胤隨張永德率兵近2000守六合(今屬江蘇),後發製人,打退2萬餘南唐軍反撲,俘斬5000餘,升殿前都指揮使,後授定國軍節度使。六年,隨柴榮北上攻遼,遷殿前都點檢,掌殿前司禁軍。十月,柴榮病死,其子宗訓七歲繼位,改授歸德軍節度使。七年正月初,奉命率軍出征,在陳橋驛(今河南開封東北陳橋鎮)發動兵變,奪取政權,建立宋朝。

簡曆不長,但很耐看。

公元96年七月,宋太祖趙匡胤設宴請禁軍宿將,以溫和的方式解除了他們的兵權。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即位不久,就開始設法解除擁護他登皇帝位的統兵將領的兵權。一天,他專門設宴,將高級將領石守信、高懷德、王審椅、張令鋒、趙彥徽等請入宮中。飯飽酒酣之時,宋大祖說:“我當上皇帝,全靠你們。可當了皇帝以後,晚上卻經常失眠。”石守信等忙問其故。宋太祖答道:“你們都對我忠心耿耿,並無異心,我擔心的是如果你們部下有貪圖富貴之人,有朝一日也強將黃袍加身,你們就是不想當皇帝也不行了。”石守信等人惶恐著請太祖指點一條生路。大祖便委婉誘導他們交出兵權,出守藩鎮,多購良田美宅,為子孫,創下永久的家業。還可多養些歌兒舞女,每日飲酒取樂,以享天年。如果能這樣的話,君臣之間互不猜疑,上下相安。石守信等人大悟,第二天便上表假稱有病,要求解除兵權。太祖欣然同意,罷免了他們的軍職。並把自己的一個妹妹、三個女兒都嫁給了這些功臣。

不久,太祖以同樣的方法罷免了各藩鎮的節度使。至此,禁軍與藩鎮的兵權都集中到了趙匡胤手裏。為了避免“君弱臣強”局麵的出現,宋太祖又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若幹人,以削弱宰相權力,並改變以前皇帝與宰相共同商討國事的規矩,改為由皇帝批閱,再給宰相下旨處理。公元976年,宋代開國之君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離世,正史中沒有他患病的記載,野史中的記載又說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曆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

《湘山野錄》中說,開寶九年10月,一個雪夜裏,趙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趙光義入宮,兄弟二人在寢宮對飲,喝完酒已經是深夜了,趙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時說:“好做好做”,當夜趙留宿寢宮,第二天天剛剛亮,趙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趙光義受遺詔,於靈前繼位。

《燼餘錄》說,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已久,趁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半夜調戲花蕊夫人,驚醒了趙匡胤,並用玉斧砍他,但力不從心,砍了地。於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趙匡胤,逃回府中。

《涑水紀聞》裏說:太祖去世時已是四鼓。宋皇後叫內侍王繼恩把皇子德芳叫來。王繼思考慮到太祖早就打算傳位於晉王光義,就找來了趙光義,進宮後,宋皇後問:“是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回答:“晉王來了。”宋皇後驚詫莫名,後來突然醒悟,哭著對趙光義說:“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給你了。”另外,據說趙光義以弟弟的身份繼承兄長的帝位,是他母親杜太後的意見。說是杜太後臨終時,曾對趙匡胤說:“如果後周是一個年長的皇帝繼位,你怎麼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義都是我兒子,你將來把帝位傳與他,國有長君,才是社稷之綱啊!”趙匡胤表示同意,於是叫宰相趙普當麵寫成誓詞,封存於金匱裏,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也就是趙光義“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據。

這一切,都使人們產生了許多疑問。

一是趙匡胤死時的“燭光斧影”。按說宮廷禮儀,趙光義是不可以在宮裏睡覺的,他卻居然在宮裏睡覺。太監、宮女不該離開皇帝,卻居然都離開了。忙亂的人影、奇怪的斧聲,以及趙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訴人們,這是一場事先策劃的血腥謀殺。

二是王繼恩假傳聖旨。王繼恩有何膽量,敢違背宋皇後的旨意,本該傳趙德芳,卻傳來趙光義?倘若事敗,不是殺身之禍麼?這種說法,隻不過把篡位的罪過加在一個太監身上而已,同時掩蓋了殺死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