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編織快樂(1)(1 / 3)

芬芳的心願

2006年4月的一天,她看到一部震撼心靈的紀錄片,片中講述了非洲有一種瘧疾平均每30秒鍾就要奪去一個孩子生命。隻有5歲的她不由自主地搬起小手開始數數,數到30,她驚恐地喊道:“媽媽,我們不能讓那些小朋友死去!”

媽媽告訴她:“有一種泡過殺蟲劑的蚊帳可以保護小朋友不被蚊蟲叮咬,但他們買不起。”

“我們可以幫他們啊!媽媽,我以後不買零食,不買芭比娃娃和故事書了,我們捐錢給非洲的小朋友買蚊帳。”她想出了一個好主意。

在媽媽的幫助下,一頂足以保護4個人的大蚊帳,很快便通過美國的一家慈善機構。“隻要蚊帳協會”送抵非洲。

她沒有因成為“隻要蚊帳協會”最小的捐贈者而欣然,而是有些沮喪地想:“還有那麼多孩子需要蚊帳,自己的力量太微小了。”

忽然,她想到了募捐。想到了就立即去做,為了發動更多的人來幫助非洲的小朋友,她設計了自己用歪歪扭扭的字簽名的證書,頒發給每個捐款者。

很快,她便成為人們讚歎的“愛心天使”。2006年8月,她用募集來的100美元購捐了10頂蚊帳,並被“隻要蚊帳協會”授予“蚊帳大使”。

她的愛心傳遞活動還在繼續。社區的牧師在教堂裏講訴了她的故事,還動員她和她的愛心支持者在聖誕節搞了一場感人的募捐會演。此後,她還到各地去宣講用蚊帳救人的故事。隨著捐贈者越來越多,她的個人情況、募捐事跡等都被放在了“隻要蚊帳協會”網站的首頁。她的行為吸引了世界眾多人們的目光,捐獻蚊帳的人越來越多,著名球星貝克漢姆也收藏了她寄來的證書,並將圖片放在了個人網站上。最為神奇的是,她還給比爾·蓋茨寫了一封募捐信,由此,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向“隻要蚊帳協會”捐獻了300萬美元。

2008年7月,為了拍攝一部名為《孩子救孩子》的公益紀錄片,她第一次踏上了非洲大陸,在加納斯蒂卡村,她看到了非洲孩子們在蚊帳上用紅筆寫了她的名字,並手舞足蹈地用土語親切地喊著她的名字。而此時,隻有7歲的她已經募集了6萬美元,可以購買6000頂蚊帳,足以拯救近兩萬人。

她的名字叫凱瑟琳,如今已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了,她愛的行動依然在繼續。

一位記者在報道凱瑟琳的事跡時,由衷地感慨道:“一個有愛心的孩子,一個有了想法就去行動的孩子,告訴我們。隻要願意並努力,誰都可以創造神奇與美好。”

沒錯,一個人隻要有了芬芳的心願,就一定會向世界綻放醉人的馨香。

彙款單裏的愛

每個月末,我的同事小劉都去附近郵局,給家住長沙的母親寄錢,而每次彙錢的數目幾乎都是固定的200元,隻有年終那個月多出200元。

那天,與小劉正在書店逛得興致勃勃,他忽然像發生了什麼重大事情似的,一拍腦門:“哦,差一點兒忘了,今天要給母親寄錢的。”

“明天再寄吧,早一天晚一天還不都一樣嗎?”我很不理解他為什麼非要在月末寄錢。

“不行的,母親會牽掛的。”小劉一臉的認真。

“你母親似乎也不指望花你的錢啊。”我知道他母親的退休工資就足夠用了,他還有一個生意做得風聲水起的姐姐住在長沙,也十分孝順,母親根本就不缺錢。

“是的,我寄給母親的錢,她幾乎一分都不花,每次取出來後,她就放到另一個存折上了,她說要幫我攢著將來買房子用。”小劉告訴我。

“那你還讓母親折騰什麼呢?你幹脆自己存著,或者直接把錢打到她的存折上那該多麼省事啊?”我有些困惑了。

“你不知道,我郵寄的不是錢,而是幸福。”小劉微笑著。

“郵寄的是幸福?”我更加納悶了。

“是啊,母親曾告訴過我,她經常到郵局取錢,許多人都認識她了,她每次取錢的時候,他們都會誇獎她養了一個孝順的兒子,常常給她老人家寄錢。這時,母親就會高興地向他們講訴另一個成功而孝順的女兒,幸福地接受眾人紛紛的羨慕和讚歎。你說,我那是簡單地郵寄200元錢嗎?”小劉眉宇間流露著自豪,仿佛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

“哦,原來是這樣!”我的眼前不禁浮現出這樣的情景:一位安享晚年的母親,總會在臨近月末的那幾天,期待的目光一次次翻動日曆,帶著一份孩童般的認真,熱情地迎接那如期翩然而至的綠色彙款單,掩飾不住的欣喜溢滿了雙眼,在無數個平常的日子裏,在等待、取錢、存錢、講訴、回味的每一個時刻,她的心底一定湧動著綿綿的幸福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