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1 / 3)

20世紀40年代末,華北大地風起雲湧。遼沈戰役勝利結束,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把劍鋒指向了華北的國民黨軍。蔣介石和傅作義為擺脫危機,偷襲石家莊遭致失敗。接著,傅作義擺出長達500公裏的長蛇陣,蛇頭在唐山、天津,蛇腹在北平,蛇尾則甩向了宣化、張家口。毛澤東為抑留傅作義不使其逃跑,決定攻打既像蛇頭又似蛇尾的張家口。於是,平津戰役打響了。

大氣魄、大膽略與大手筆

平津戰役是毛澤東總的戰略構想中的大手筆。雖然在1948年的初冬,平津戰役隻是作為一個構想與部署活躍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但此時的毛澤東似乎已經看到了平津戰役巨大的前景。

1948年的初冬,對於毛澤東來說,是一個收獲的季節。

俗話說,一年之機在於春。早在這一年的春天,毛澤東就提出了先解決東北,後解決華北的戰略構想。毛澤東用他那抑揚頓挫、韻味十足的湖南話說了,“在今冬解決東北問題。東北解決了,我軍可以入關,最後解決傅作義。”毛澤東在說這話的時候,他還沒有預料遼沈戰役的勝利到來得這麼快,剛剛進入初冬,衛立煌手下的47萬大軍就被我東北野戰軍殲滅,東北全境獲得了解放。因此,解決華北的國民黨軍,也就順其自然地提到了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議事日程上來。

雖然西柏坡在地名上帶有一個“坡”字,其實它的海拔並不高。毛澤東正是站在地勢並不高的西柏坡,把整個華北的山山水水、溝溝壑壑攬在胸前,看了個清清楚楚。

按照毛澤東的想法,解決華北問題,是先取歸綏,繼取太原,吃掉閻錫山集團。當奪得綏遠、山西之後,再集中我華北和東北部隊,攜手並肩,奪取北平、天津,徹底消滅傅作義集團。

毛澤東在1948年的9月算過一筆賬:“要求東北全軍和華北第二、第三兵團協力殲滅衛、傅兩軍至少三十六個師,攻占北寧、平綏、平承、平保四線及其線上除平、津、沈三城以外之一切城市”,並決定華北二、三兵團殲敵12個旅,東北我軍殲敵36個旅。實際上,毛澤東是把東北問題和華北問題放在一起解決。目的達到後,留一半兵力攻擊平、津、沈,其他一半人馬則向長江流域進發。

應當說,作為一代偉人的毛澤東,當他把勾畫戰略決戰的目光聚焦到華北時,其氣魄與膽略之大,即使是三山五嶽,與之相比,亦顯得略遜一籌!

就在這一年的秋天,毛澤東命令楊成武以華北第3兵團為主組成西進兵團,向綏遠進軍。這一步棋,妙就妙在既配合了東北野戰軍殲滅衛立煌,又牽製了傅作義不得出關東援。毛澤東特地指示楊成武,待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入關進入冀東後,再攻擊綏遠。毛澤東給楊成武開出的時間表是1948年11月15日左右,爭取用10天時間拿下歸綏城。

與此同時,毛澤東又命令徐向前、周士第的華北第1兵團於10月5日發起攻打太原。毛澤東的語氣十分堅決,要他們“爭取於12月15日以前攻克太原”。

接下來,毛澤東決定在華北打出的第三張牌,便是平津戰役了。

平津戰役是毛澤東總的戰略構想中的大手筆。雖然在1948年的初冬,平津戰役隻是作為一個構想與部署活躍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但此時的毛澤東似乎已經看到了平津戰役巨大的前景。毛澤東深知,一旦消滅了傅作義和閻錫山集團,蔣介石手中的軍事實力便大大削弱,到那時,紅旗指處烏雲散的日子便為期不遠了!

毛澤東習慣於夜間工作。

這一天,毛澤東在西柏坡的住處依舊燈火通明。

遼沈戰役,僅用52天時間,就殲敵47萬餘人,大大改變了敵我軍事力量的對比,加速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曆史進程。據說,捷報傳來的當天,毛澤東僅是吩咐炊事員在飯桌上多加一碗紅燒肉以示慶賀,隨後顧不得多歇一會兒,便將目光迅速盯在了華北。

華北,華北!

毛澤東此時用一支紅藍鉛筆輕輕敲打著地圖上標定的那一片廣袤的土地,深思熟慮地對周恩來說,東北一戰,衛立煌集團被我軍解決了,華北的傅作義就成了驚弓之鳥。看來,這隻鳥,要飛了。

毛澤東向來不乏幽默,而且越是在繁忙之中,他的幽默總是越能恰到好處地起到一張一弛的調節作用。毛澤東邊說,邊握著手中的鉛筆,做了個舉槍射擊的姿勢。

周恩來見了,笑了。

周恩來說,主席,你可是從來沒有拿過槍啊!

毛澤東示意手中的鉛筆說,我這支“槍”,可不一般啊,要是蔣委員長見了,也要害怕的呀!

接著,毛澤東話鋒一轉,說歸說,笑歸笑,還是書歸正傳吧。如果我們不抓緊時機,把北平、天津的敵人就地消滅,他們隨時都可能跑掉。華北的蔣、傅軍隊共有60多萬,不管躥到哪裏,對我們迅速解決全中國都極為不利。看來,為了加速敵人在全國的總崩潰,提前發動平津戰役,已成為當前華北戰場上最緊迫的任務。

作為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周恩來當然明了解決華北問題,已成為迫在眉睫的當務之急。解決華北,主要是消滅國民黨軍傅作義和閻錫山這兩個戰略集團。要是把他們消滅了,加上已在遼沈戰役中消滅和正在消滅的衛立煌、劉峙集團,蔣介石的老本就輸得差不多了,原先的六大戰略集團,隻剩下西北的胡宗南和華中的白崇禧,兵力大大削減。到那時,蔣家王朝就成了秋後的螞蚱,再蹦躂,又能蹦躂幾天?於是,周恩來以堅定的口吻說,主席,到了該下決心的時候了。傅作義集團處於我華北、東北兩大野戰軍的夾擊之中,是堅守還是撤退,舉棋不定。我們趁此機會,最好把他們就地包圍,一舉殲滅。

這時候,朱德把話題接了過來。

朱德摘下老花鏡,用他那濃重的四川口音說,要就地消滅60萬蔣、傅軍隊,有一步棋一定要走好,那就是東北野戰軍必須提前入關,協同華北野戰軍共同發動平津戰役。

朱老總說得對!毛澤東說,東北野戰軍主力離天津有1600餘裏,大戰剛剛結束,部隊正在休整,看來入關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留住傅作義,就成了關鍵。

接下來,中央軍委和毛澤東麵對敵我雙方的態勢,很快確定了關於“抑留傅匪於(北)平、(天)津、張(家口)、保(定)地區,以待我東北主力入關,協同華北力量,徹底殲滅該敵”的總方針。於是,根據這一總方針,毛澤東迅速調整部署。

1948年11月16日,毛澤東在致林彪等的電報中說:“傅部主力均在北平附近。我們曾考慮過你們主力早日入關,包圍津沽、唐山,在包圍態勢下進行休整,則敵無從從海上逃跑。請你們考慮你們究以早日入關為好,還是在東北完成休整計劃然後入關為好,並以結果電告為盼。”

同日,毛澤東電告徐向前和周士第:“估計到太原攻克過早,有使傅作義感到孤立,自動放棄平、津、張、唐南撤,或分別向西、向南撤退,增加爾後殲滅的困難,請你們考慮下列方針是否可行:再打一兩個星期,將外圍要點攻克若幹並確實控製機場,即停止攻擊,進行政治攻勢。部隊固守已得陣地,就地休整。待明年一月上旬東北我軍入關攻擊平、津時,你們再攻擊太原。”

同樣是在這年的11月中旬,毛澤東關注著華北,也關注著淮海戰場。其時,我中原野戰軍不僅攻占了宿縣,切斷了敵徐州“剿總”的唯一補給線和陸上退路,而且還以一連串的重拳出擊,沉重打擊從西邊支持劉峙的黃維兵團。而我華東野戰軍也不甘示弱,他們正以極好的胃口吞食著黃百韜兵團,以致使得整個戰場的形勢趨於明朗。這時,毛澤東敏銳地意識到,華北傅作義的部隊待不住了,他們隨時都有可能撤離平津。於是,軍情危急,由周恩來起草、毛澤東修改的電文,在這個冬日,迅速抵達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的手中。

在這封電報裏,毛澤東和周恩來分析了戰場形勢,“從全局看來,抑留蔣係二十四個師及傅係步騎十六個師於華北來消滅,一則便利東北野戰軍入關作戰,二則將加速蔣匪統治的崩潰,使其江南防線無法組成,華東、中原兩野戰軍既可繼續在徐淮地區殲敵,也便東北野戰軍將來沿津浦路南下,直搗長江下遊。”“但欲抑留蔣、傅兩部於華北,依華北我軍現在的兵力是無法完成的。”因為當時唯一能夠增援華北的兵力是東北野戰軍,況且毛澤東早就有把解決華北之敵的任務主要交給東北野戰軍的意圖,所以,電報中周恩來和毛澤東提出了兩個方案給林彪等人,要他們鄭重考慮。這兩個方案,一是東北野戰軍提前於本月25日左右向關內開動。預計現在錦州、義縣地區的部隊,下月10日以前可到天津、唐山地區。如敵正在南撤,我可殲滅其一部或大部,如敵尚未開動,我可抑留該敵。二是不管蔣傅軍是否撤走,仍按計劃休整到12月半,然後南進。也就是說,蔣、傅要撤,就讓其撤走,你們則準備於到平津後無仗可打時即沿平漢路南下,先在長江中遊作戰,逐步東進與劉伯承、陳毅會攻京滬。